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中国食品安全的透明度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20 20:07:48  

(一)、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

David L. Orteg(2011)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经常是由于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经典论述来自阿克洛夫(1970),他阐述了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Nelson(1970)、Darby(1973)和Karni(1973)根据消费者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从产品质量信息传递的角度,将商品分为三类: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对于搜寻品,消费者可以通过感官从其大小、形状、颜色、价格、包装等方面判断质量高低,市场机制能够保证搜寻品市场有效运行。对于经验品,虽然只有在使用之后才能获得其质量安全的信息,但是通过重复购买积累的经验能帮助消费者判断其质量,把经验品转化成搜寻品。然而,要实现这一转变高度依赖于交易双方博弈的无限性和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就食品质量而言,大多数食品兼有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征,因而在食品市场上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

Antle(1995)进一步指出,食品市场的信息有不对称不完全信息和对称不完全信息之分。前者是指消费者信息不完全#8212;#8212;生产者对食品安全性的了解比消费者拥有更多信息;后者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都不完全。

周应恒、霍丽玥(2003)则从经济学角度对现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结论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是由于食品的生产、经营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由于食品安全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征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生产者、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消费者的”逆向选择”,最终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周德翼(2002)和周洁红(2003)等学者探讨了政府可以通过检测、标识、认证、市场准入等不同的信息显示方式揭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以期减少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应该对食品业者予以行为奖励,以更好的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周德翼、杨海涓(2002)把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供应商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生产者、加工商、批发零售商与消费者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三是生产经营者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四是消费者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五是下级管理者(代理人)与上级管理者(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他们的分析表明,在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在信息不对称,这需要有足够令消费者信任的第三方介入市场,提供食品质量信息。

吴林海(2011)以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为视角,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的方向,并建议以建设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为载体,进行监管体制改革。

2.食品安全政策及监管体制不健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