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创新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文献综述
2020-04-14 15:32:28
目的及意义:资产证券化发源于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具体运作过程就是原始权益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资金流量的资产集中起来,将其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和流通的证券,从而融通资金。它是近几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的重大创新,由于其能够将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资产表外化,从而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故被视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并在一些国家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也要根据经济形势做出一些创新才能够适应形势的改变,才能够让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对国家宏观经济的把控上,一直都实行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增长,获得了许多成就。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在这些成就之下存在着许多的风险与不确定,经济形势下行,银行业经营管理面临矛盾叠加、困难交汇的挑战,银行压力较大,伴随着这些不确定与风险的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研究不良贷款证券化化解不良压力是必要的。而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传统四大行之首,笔者试图通过工商银行为例,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出一些见解。
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直到2005年,才开启银行业资产证券化的试点。继金融危机导致试点暂停4年后,2012年重启了新一轮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中,不良资产证券化属于新兴领域,2016年才试点重启。崔博(2016)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做了相关的设想,马肇诤(2016)基于我国第一例不良资产证券化实例——建设银行的“建元2008-1”并结合中国实际,给出了未来实践的反思与探索。而洪艳容(2018),李振国(2019)等人也根据最近三年我国商业 银行的实践,提出了相应问题的对策。自美国1991年发行首单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以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美国、韩国的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发展迅速, 为化解其国内金融风险、保持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活跃状态。而日本和意大利也曾一度成功运用不良贷款证券化解决了银行体系的坏账困扰, 但由于过于保守和慎重, 最终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走向衰落。
而因为历史原因的存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极大的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快速、批量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要求。寻求解决不良资产的途径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利用证券化手段化解不良资产,对我国金融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基本内容 目标:
1. 绪论: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评价,研究思路与框架
2. 国内外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3. 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证券化
4. 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