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研究开题报告
2020-03-06 13:11:1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目的及意义
影子银行的兴起最早是在美国,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从最早的货币市场基金成立至今,影子银行的发展历史已有40 多年。影子银行在我国出现较晚,2011 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急速下降,从2002 年的92%下降到2011 年的58%,非传统的融资模式已经占据社会总融资的40% 以上。该现象的发生引起了国内金融界的热议。2007年因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子银行”开始受到国际普遍关注,进而引发对“影子银行”强化监管的讨论,至今已十年有余。虽然处于不同的金融环境,中国的影子银行基于不同的发展路径,也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国际比较看,虽然不同国家的影子银行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总体上说,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透明度有限、常常杠杆率较高,因此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
我国影子银行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影子银行体系和完善的风险规制制度,在影子银行业务的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交易信息不公开、统一的风险监管体系、发展过度等问题。目前,在经历了以“大资管”为主线的突破不同金融细分领域监管约束的市场融合之后,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主要体现在跨越不同金融细分领域的资产管理产品发展、以及复杂的产品镶嵌等,进而成为加杠杆的主要载体。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在去杠杆的政策导向下,中国的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趋势也越加关注。2017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对中国2016年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进行了评估,其中特别提出要对影子银行等着重强化监管。7月17日,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闭幕后,中国银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并再次重申防范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子银行等重点领域风险重要性。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也陆续出台了规范影子银行的一系列举措。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7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提及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未来将重点关注的四方面问题中,影子银行因其产品结构设计复杂,信息披露不充分,没有像商业银行一样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且不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而列居首位。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本文的基本内容主要拟分为五个部分: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所需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及统计系统支持平台,确定基本研究方案。
第5-6周:利用网络及纸质媒体,收集并阅读国内外关于影子银行金融监管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具体方向,列出文章研究框架。
第7-9周:根据研究框架,结合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和数据,选取参数,构建博弈模型,展开论文写作,完成初稿。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jyh-hornglin;xuelian li. regulatory policies ongramm-leach-bliley consolidation of commercial banking, shadow banking, andlife insurance [j]. jyh-horng lin;xuelian li,2017,50(69): 1042-4431.
[2]adam sullivan. in the shadow ofgreatness [j]. tampa review, 2018, 55(34): 2326-4101.
[3] kalra,ankur;reardon, michael j. arguing over shadows? [j]. european journal ofcardio-thoracic surgery, 2018, 53(2): 1010-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