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论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毕业论文

 2021-10-23 21:42:19  

摘 要

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资产证券化作为近几十年来重大的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收集中国218家商业银行2012年至2018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基于该非平衡面板数据,主要研究了当前阶段资产证券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指标Z指数的影响,并进一步从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和资产收益率三个途径探究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与Z指数的回归系数为0.1546,能够显著增强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影响途径方面,与资本充足率的回归系数为0.7988,其余两者均不显著,故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充足率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Z指数

Abstract

The commercial banks play a vital role in Chinses financial system. And asset backed securities as the important innovative financial product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operational s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related data of 218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from 2012 to 2018 were collected. And based on the unbalanced panel data, this essay researc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Z-score. What’s more,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about asset securitization was explored, which was focused on capital adequacy ratio, liquidity ratio and ROA.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Z-score was 0.1546, which meant it can improve operational s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 As for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0.7988) was found between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capital adequacy ratio. But the others were non-significant. Therefore, asset securitization mainly affects operational s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 through improving capital adequacy ratio.

Key Words: Asset securitizatio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onal stability; Z-score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1.2.1研究方法 2

1.2.2研究思路 2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4

1.3.1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动机 4

1.3.2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 4

1.3.3小结 6

第2章 模型设计 7

2.1理论探究 7

2.2实证设计 8

2.2.1模型设定 8

2.2.2主要计量方法介绍 9

第3章 变量选取与数据介绍 11

3.1变量选取 11

3.2数据来源 11

第4章 实证结果分析 13

4.1基本模型选择 13

4.2结果分析 14

4.2.1基本模型结果 14

4.2.2稳健性检验 14

4.2.3资产证券化对经营稳定性影响途径的探究 15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17

5.1研究结论 17

5.2政策建议 17

参考文献 19

附录A 22

致谢 25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运行过程中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具有将储蓄和收入转换为资本的功能。同时,商业银行的出现,使得信用流通工具在经济发展中能够被创造,此外商业银行还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最为关键的是,商业银行能够配合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量形成过程中,前者在后者改变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操作的基础上来调节货币的供给量,因而商业银行当前阶段在中国整个金融系统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以贷款业务、现金资产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为主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业务,传统的运营方式具有明显的“发放-持有”特征,由此不可避免带来的资产流动性差、信用风险集中等问题时刻制约着商业银行的发展[1]。为了克服这些难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应运而生,使得资产运营向“发放-分销”方向转变。

资产证券化在本文中指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主要是商业银行)首先将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一系列资产(一般流动性较差)进行组合打包,然后通过设立特殊目的机构进行“破产隔离”,特殊目的机构之后通过签订各类合同协议完善交易结构,并通过额外现金流弥补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达到降低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的目的,最终将预期现金流收益权转化为可交易债券的技术和过程。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经过资产证券化之后,资产的流动性增强,同时能够实现风险与商业银行的分离。资产证券化最初起源于美国按揭贷款市场,在刚刚兴起阶段往往用于流动性较差或质量不高的资产[2],其设计的目的通常是使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得到增强。在1968年首个资产支持证券被美国政府国民质押贷款协会发行之后[3],资产证券化这一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仅仅在2000-2006年期间,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发行规模就从不到7000亿美元增长到了约2.8万亿美元,增长了3倍之多。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8年,欧美市场上自有资产证券化的存量甚至达到了7.97万亿美元[4]。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资产证券化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后的弊端显现,信贷质量的下降和杠杆率的提高也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5, 6]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阶段大致分为试点、停滞、重启和加速四个阶段[7]。2005年的试点意味着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启动,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监管当局停止了信贷资产支持债券的审批发行,直到2012年搁置三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才被重启。2014年11月以后,实行注册制、备案制使资产证券化的发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已达9433亿元。从图1.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经历了2014年之前近乎停滞的发展之后,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随着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推进开始迅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出于提高流动性、转移信用风险、从监管资本套利等初衷进行开展,一方面,银行将风险转移至表外释放资本来发放新的贷款获得新的流动性,同时通过获得多样性的风险组合来降低风险承担成本;另一方面,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得的流动性后可能会更快的扩张资产,进一步提高了杠杆率[8],此外,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作用,银行可能会采取出售低质量贷款等行为,此举可能沿着交易链传递给整个金融系统,最终触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导致整个经济系统的不稳定[9]。因此,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初期,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