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PPP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文献综述

 2021-03-11 00:34:12  

1.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与意义:基础设施作为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起着吸引国外投资,维持社会、经济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基础设施民营化改革最初于英国实施,此后引入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和实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其主要方式则是PPP模式。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使得传统融资模式单一、期限长、风险大等缺点得以克服,还可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升经营和管理效率、分散风险。目前已经有很多基础设施建设运用了PPP模式,但是由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担上存在分歧,导致有时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为某一方不愿正常履行风险分担致使项目中断甚至失败。PPP项目风险管理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实际操作中尚未执行规范的风险管理工作。因此,加强PPP项目风险研究,可以提升项目实施过程风险管理水平,提高项目成功率,对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李秀辉(2002)是最早介绍了PPP模式的学者,并对我国基础设施引入PPP模式做出展望。罗春辉(2001)认为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分担应与控制力相匹配,与收益相对称,与投资者参与程度相协调。马强(2002)认为项目主体应承担自己可以控制的风险,控制之外的风险应该交给政府部门承担。刘新平(2006)认为最有控制力的一方分担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承担的风险程度匹配与所得回报,风险承担有上限。贾康,孙杰(2009)分析了PPP模式的概念、形成原因、特点及优势,指出采用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之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同时采用这种融资方式也促进了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的创新。徐霞、政治林(2009)通过建立PPP模式的资本结构的运行机制,根据项目风险的承担者指出项目风险包括公共部门风险、私营部门风险和根据谈判结果承担的风险三大部分;将利益风险分配系数和各自承担的风险相结合,得出项目的利益分配机制。赖丹馨(2010)通过考察PPP模式的效率,指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市场机制应用与公共行业,而且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私营企业先进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优势;强调指出,采用这种模式的项目,必须要在合作双方之间实现利益和风险的合理分配。

国外研究现状:Hodge, Graeme A提出了PPP模式的概念框架,说明了这种模式下项目执行起来与传统模式的不同之处,确定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概念,并主要阐明了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风险。 Li Bing, A. Akintoye等提出PPP模式下的工程项目,公共部门应承担政策风险等宏观风险,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最好建立有效的风险策略以及合适的风险分担框架,以达到有效实施合同的目的。Francesca Medda(2007)在分析PPP模式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时,把风险分为技术风险、商业风险、政治风险以及融资风险这样四类。Ruters和Haley (1996)提出风险应该分担给比自己对风险管理更有控制力的一方。Ng和Loosemore(2007)研究了悉尼铁路项目的案例,并且指出只有当在公私双方之间最公平合理的分担基础设施PPP项目所涉及的风险时,才能真正带来效益。Harvey Brooks, Lance Linebman阐述了公私合作模式的合作双方,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在合作项目中该怎么样定位以及怎么样正确地评价私营企业的参与,从而实现合作效率。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第一章是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对当前国内外对基础设施PPP项目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PPP模式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运作框架,之后阐述基础设施的含义和目前发展状况。

第三章是风险概述。阐述风险的定义和特征,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内涵。论述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识别方法和过程。

第四章是对PPP模式基础设施风险管理的论述。阐述风险分担原则和方案,并分别对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提出风险管理措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