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正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平衡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2020-02-19 17:01:40  

摘 要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在不同区域间一直存在着差异,这一现象的产生受到不同地区的资源差异、地理条件和政策引导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分成三个区域,分别是高创新能力地区、中等创新能力地区和低创新能力地区,然后采用泰尔指数分析法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存在区域差异这一个事实,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区创新能力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能力都存在区域差异性;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与其经济基础相关;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环境的相关因素对不同区域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也存在着不同的效果。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化成因;政策建议

Abstract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has always been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This phenomenon is influenced by resource differenc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policy guidance in different regions. This paper divides thirty provinces and cities except Tibet in China into high innovation ability area, medium innovation ability area and low innovation ability area, then Thiel index is used to find the fact that re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different, and the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main causes of reginal innovation capacity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 firstly, China’s regi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are different. Secondly,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different regions is related to their economic base. Thirdly, the related factors of innovation input, innovation output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lso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Key Words:regional innovation;differentiation cause;policy suggestions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2.2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缺点 2

第2章 文献综述 3

2.1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测度 3

2.2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化成因分析 4

2.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4

第3章 区域创新能力的分类及测度 6

3.1区域创新能力分类 6

3.2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测度 6

第4章 区域创新能力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10

4.1标准化处理 10

4.2结果分析 10

4.2.1 影响高创新能力地区的主要因素 12

4.2.2 影响中等创新能力地区的主要因素 13

4.2.3 影响低创新能力地区的主要因素 14

第5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6

5.1 结论 16

5.2 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一个看重知识和科技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区域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个国家的区域经济连续增长的关键原因在于持续创新和科技进步。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渐加剧,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各区域提供符合其特点的创新环境和政策引导以及促进创新要素在各区域内的聚集,对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背景下,不同地区政府都致力于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发展创新能力。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导致不同区域的创新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创新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中公布了近几年来中国城市人口平均工资水平,结果显示:各地区的人均工资水平不尽相同,总体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薪资相对较高,例如北京市的人均工资是6906元、上海是6378元、杭州是5389元等等,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薪资水平则偏低,这份有关薪酬的资料可以显示出各区域的劳动力价值存在差别,同时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各区域拥有不同的创新能力。区域间创新能力存在差异意味着通过分析这其中的深层次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对加强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地区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全国30个省市(由于西藏大部分的相关数据缺失,因此不纳入讨论范围)分为高、中、低创新能力地区,通过泰尔指数分析阐述2010-2017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变化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造成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化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符合区域特色的政策建议。

2.2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缺点

本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已有研究相比,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本文采用的分析指标更具有代表性,例如各地科研经费投入强度,该指标计算了Ramp;D经费占GDP的比重,更能反应各区域对创新投入的重视程度,同时本文在收集数据时采用2010-2017年8年间的最新数据,得出的结论更具时效性;其次,在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成因时,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与SPSS软件相比更直接更简单;最后,本文通过描述各区域典型城市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以及经济现状来分析各区域的创新能力情况,使得分析内容更加具体形象。

本文对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分析也存在着缺陷,比如收集的数据年限较短,区域间创新能力差异的变化不够明显等。

第2章 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也是日益突出。“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发展目标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创新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区域间经济不平衡发展可以归结为区域间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因此,了解我国区域间创新能力现状和分析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对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而提高各区域创新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自Cooke等学者首次将区域创新作为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内容之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2.1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测度

Cooke提出的区域发展潜力思想是国外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他分析了欧洲11个地区的创新产业基础设施、地方政策、政治制度和创新企业的组织差异,并据此把这11个地区划分为创新潜力最大、潜力不足和不具备创新潜力区域。学者Fritsch 利用知识生产函数来衡量欧洲11个区域的创新系统的质量,得出结论:区域不同,它们的创新系统运转效率和研究开发情况也不同。国内学者程慧平用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发明专利申请量、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三个指标来衡量地区Ramp;D创新能力,并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区域分离指数测算中国Ramp;D能力的地区差异。结果发现:省城之间Ramp;D创新能力差异显著,并且地区间差异主导潜在创新能力的差异,地区间的差距主导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换能力的差异。邓向荣通过分析Samp;T Esteban-Ray指数描述了科技创新极度化在全国范围内和在各区域间的特征及变化趋势,三大区域中,由于政策的介入,西部地区的极化度基本上逐年下降;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极化度较为平稳,区域内科技投入极化度在缩小;东部地区的科技极化度存在较大波动但呈现小范围的上升,说明东部地区区域内部的资源分配正在不断地调整。此外邓向荣还认为,我国区域间的科技创新极化明显大于区域内的科技创新极化。学者宋旭光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和最小生成树法考察了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得到的结论是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严重不平衡,有着“东强西弱”的分化格局,中国各省份的创新活动不仅有明确的区域特征,而且区域间具有高度的连通性和可达性,使得各省份的创新活动能够互相影响并且彼此共生,形成一个复杂的创新网络。

2.2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化成因分析

陆权和秦佳佳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了我国25个地区城市规模分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得出结论:存在使得区域创新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城市规模,过于集中或分散的城市分布无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成学真、孙吉乐和李灵君三位学者运用锡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我国各个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程度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三位学者认为在中国东部和中部的相对集中的科技创新企业数量、创新规模都是推进创新能力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且在东部区域,创新企业之间地理距离更近,之间的合作更紧密,资源配置利用效率更高,从而更加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西部地区,政策叠加效应更加明显,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引领下,我国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提升非常显著。李兴光对京津冀三地的创新能力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本文中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属于高、中、低创新能力地区,因此这三个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李兴光的区域创新能力报告采用多指标评分加权综合法最后得出各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值。通过比对分析三地的指标得分,李兴光认为北京市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带来了强大的知识创造力,而创新企业高生存成本、企业创新能力低下以及产学研合作不活跃给北京提高创新能力带来阻碍;相对于北京,天津较低的知识创造能力是一个缺点,并且科技投入转变成科技成果的低效率和技术流动存在阻塞都在阻碍天津创新能力的提高;相较于北京和天津,河北省的创新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从科技投入到创新产出的效率较低,高校企业合作不紧密,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河北省的创新竞争力水平依然较低。宋旭光采用复杂网络理论里的QAP法,分析了创新关联网络、各省地理距离、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差异、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这六个因素对区域间创新能力差异大小的影响,结论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地理距离和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对创新能力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即地理距离和人力资本水平差异的增大,都会削弱知识创新在各地区之间的流动和溢出,从而恶化区域间创新能力的不平衡,并且两者之中地区间人力资本水平差异的作用更加明显。学者任义君和黄学群提出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支撑作用。

2.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于明洁、郭鹏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创新投入的相关因素和创新产出的相关因素两两之间存在正向和负向的关系,例如Ramp;D全时当量人员对发明专利授权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均固定资产对高新技术企业数和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根据研究结果两位学者从增加创新型人力资源存量、优化研究与开发人员结构、加强对创新企业的激励和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完善的对策。任义君认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密切相关,高等学校是知识产生和传播、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衍生企业和企业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多功能的统一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需要提高高校各方面创新能力,从而加快区域经济增长。邓向荣通过分析国内区域创新能力极化现象提出政策应该因地制宜,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创新水平整体提高,同时各地区应在接受中央协调控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性,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从各方面鼓励地区之间开展合作,从而缩小区域间创新能力的差异。李兴光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分析了京津冀的创新能力动态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三个地区各自的优劣势,认为雄安新区将是京津冀地区的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雄安新区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建立共享的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以及增强创新绩效是实现创新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陆远权针对城市规模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引导资源合理流动、优化城市规模、合理进行地域划分等政策建议。

第3章 区域创新能力的分类及测度

3.1区域创新能力分类

我国省市之间,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经济条件,创新能力存在不同。本文采用学者王鹏《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实证研究——兼评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中关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分类的结论,将我国30个省市(除西藏)分为三类,如表3.1所示。

表3.1 区域分类

区域类别

地区

高创新能力地区

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广东

中等创新能力地区

天津、辽宁、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

低创新能力地区

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内蒙古、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3.2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测度

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分为两种,一是拥有不同创新能力的地区之间的差异;二是拥有相同创新能力的地区内部的差异。泰尔指数、总熵指数、基尼系数和变异指数是现有的研究中常用于测量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①泰尔指数可以将区域创新能力总差异分解成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更加直观地反应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种类,有助于本文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缩小区域创新能力差距的政策建议;②泰尔指数可以展现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占总差异的比重以及不同区域的区域内部差异占总体内部差异的比重,并且该比重不会受到区域内省市个数的影响。

本文选取各地区规上大中型企业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作为考核标准,原因在于:①自2012年起,《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不再收录新产品产值这一项目,因此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代替新产品产值;②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工业企业规模和创收能力相关,一般来讲,工业企业的规模越大、创收能力越强,新产品销售收入越高,因此新产品销售收入可以代表“企业创新能力”;③由于专利有些时候并不能完全转化成商品,所以与常用于衡量创新产出的专利申请量相比,新产品销售收入可以更好更全面地反应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

通过对泰尔指数的学习,本文将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定义为:

(3.1)

式中:为第i个区域的规上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第i 个区域的全时当量Ramp;D人员,Y为总区域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P 为总区域的全时当量Ramp;D人员,相关数据取自2011-2018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省际为基本单元,将泰尔指数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3.2)

式中:代表区域间差异,代表区域内差异。内部差异分别来自高、中、低创新能力区域内部,所以可以分解为:

(3.3)

结合(2)、(3)式,可得:

(3.4)

(3.5)

(3.6)

式中: 分别是高、中、低创新能力地区内部差异的泰尔指数; 分别表示第i个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区域的份额、第i个区域全时当量Ramp;D人员占总区域的份额; 分别表示第i个区域j个省(市) 地区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全时当量Ramp;D人员。

本文测算了全国30个省市2010-2017年间新产品销售收入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一是这8年间,区域间差异占主导地位,并且如图3.2所示,区域间差异正在逐年减小;二是低创新能力地区内部差异8年间波动较大,而高创新能力地区和中等创新能力地区的内部差异的变化相对来讲小很多,并且低创新能力地区内部差异对整体内部差异有很大影响,如图3.3。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