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分离技术的多孔聚酰亚胺膜的合成开题报告
2020-05-02 17:09:3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速率小、充放电效率高等优点,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化学储能电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消费性电子产品中,如便携式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并且随着对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透彻,在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得到迅速发展。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的内部组件之一,在锂离子电池中处于正负极之间,其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隔绝正负极的直接接触或是防止被毛刺、颗粒、枝晶等刺穿而出现的短路;二是要为锂离子的迁移提供通道,即满足离子导电,电子绝缘。隔膜的性能将直接影响电池容量、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及安全性能,因此选择优异的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1],主要包括:①化学稳定性,不与电解液、电极材料反应;②绝缘;③能够快速被电解液浸润;④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好,易于加工;⑤热稳定性;⑥多孔性,较高的孔隙率以满足离子导电的需求。
目前,国际市场上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隔膜主要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pe/pp复合膜[2],这类微孔聚烯烃材料由于良好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低成本促使它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聚烯烃类隔膜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首先由于其自身的半晶质结构导致这类隔膜的孔隙率(40%)并不高,同时聚烯烃类隔膜属于疏水材料,因此大大降低了电解液对隔膜的浸润作用,致使电池内阻增大,限制电池性能。另外,聚烯烃类隔膜较低的熔点(pe熔点130℃,pp熔点165℃)成为一大安全隐患,比如当电池处于加热、超载、过充等滥用情况时,电池内的温度将急剧上升,隔膜热收缩,电池内部短路,危险系数剧增[3]。随着市场需要升级,聚烯烃类隔膜浸润作用差、耐温性低等缺点成为锂离子电池发展的枷锁,因此对聚烯烃隔膜的改性[4]和发展新型隔膜材料[5]成为锂离子电池隔膜研究的热点。其中,聚酰亚胺(pi)是综合性能表现优良的聚合物材料之一,这类隔膜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润湿性、较高的孔隙率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介电性能[6],各项指标均满足实际应用中对锂离子电池隔膜性能的要求。
目前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生产方法可以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7],干法制备的工艺代表是熔融拉伸法,目前市场流通的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烃类薄膜几乎均由此种方法生产。湿法制备指的是相分离制膜技术,根据相分离的原理不同分为: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和热致相分离法(tips)。另外,新兴的静电纺丝技术[8]也是一种制备高性能隔膜的有效方法,并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追捧。非溶剂致相分离法是目前制备微孔膜的方法之一,不仅在制备电池隔膜中使用,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分离膜,如微滤膜、超滤膜、反渗透膜,甚至是纳滤膜的制备[9]。该方法的大致步骤为:1)以某种聚合物作为制膜的基体材料,将其溶于一种良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聚合物溶液;2)将该聚合物溶液倾倒或涂抹在玻璃基底上,调节刮刀的厚度,然后刮涂成型,放置一段时间使部分溶剂挥发;3)将上述成型的聚合物液膜浸入某种非溶剂浴中,发生相分离,经干燥等过程后可得多孔聚合物薄膜。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膜条件温和,耗能低,操作简单,因此本实验将利用此方法制备多孔聚酰亚胺膜。但是,影响相分离的因素复杂,包括溶剂/非溶剂体系,聚合物浓度,相分离温度,添加剂等。为预测铸膜液中发生的相分离种类,一般利用等温热力学平衡相图进行研究[10]。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1.聚酰亚胺的合成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含有柔性基团和三氟甲基的聚酰亚胺能够提高pi膜的溶解性以及与电解液之间的亲和性[13],进而减小电池内阻,提高锂离子电池容量。因此本实验选择含柔性基团(羰基)的二酐btda和含三氟甲基的二胺tfmb为单体合成可溶性聚酰亚胺,这也为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多孔pi膜提供了先决条件。
两步法是合成聚酰亚胺最普遍的方法[14],本实验也将采用这种方法。第1步,二酐单体和二胺单体在非质子溶剂中低温下聚合,生成前驱体聚酰胺酸,常使用的非质子溶剂包括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吡咯烷酮(nmp)。第2步,利用中间体聚酰胺酸溶液加工,如涂膜纺丝,然后在高温下脱水环化生成聚酰亚胺;也可以采用化学亚胺法,一般以乙酸酐为脱水剂,以叔胺(如吡啶、三乙胺)为催化剂,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即可生成聚酰亚胺,经乙醇洗涤可获得聚酰亚胺固体粉末。此法工艺成熟,实用性强,若采用化学亚胺法更可以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两步法合成聚酰亚胺反应式如下图: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第1-2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所需条件。确定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2)第3-9周:按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合成聚酰亚胺粉体,探索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聚酰亚胺薄膜的合适条件,并通过红外检测、sem扫描、热收缩测试、接触角测试表征聚酰亚胺薄膜的形貌、物化性能;
3)第10-14周:组装锂离子电池,并通过lsv测试、循环性能测试、阻抗测试研究聚酰亚胺薄膜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性能。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曹胜先. 锂离子电池隔膜研究与发展现状[j]. 塑料科技,2013,(08):94-97.
[2] 王艳,何文,张旭东,张书振,刘士坤.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综述[j]. 山东陶瓷,2014,(03):11-15.
[3] 黄锦娴,吴耀根,廖凯明,张伟. 锂离子电池聚烯烃隔膜安全性能的探讨[j]. 塑料制造,2009,(03):67-71.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BN嵌入型四苯并五苯:一种工具高稳定性的并五苯衍生物外文翻译资料
- MoS2和石墨烯作为助催化剂在增强的可见光光催化H2生产活性的多臂CdS纳米棒的作用外文翻译资料
- 通过在BiVO4的不同晶面上进行双助剂的合理组装制备高效率的光催化剂外文翻译资料
- 非编码RNA的固相合成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氢化驱动的导电Na2Ti3O7纳米阵列作为钠离子电池阳极外文翻译资料
- 高能量及功率密度的可充电锌-二氧化锰电池外文翻译资料
- 利用导电聚合物纳米线阵列来增强电化学性能外文翻译资料
- 自支撑Na2Ti3O7纳米阵列/石墨烯泡沫和石墨烯泡沫准固态钠离子电容器电极外文翻译资料
- 基于碳纳米管金纳米粒子辣根过氧化物酶构建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毕业论文
- 新型联二吡啶Pt(II)炔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物理性质研究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