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复合介孔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文献综述
2020-03-26 14:47:05
文 献 综 述
1 前言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它是以生物活性单元(如酶、抗体、核酸、细胞)作为生物敏感基元,对被测目标物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检测器。它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型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与敏感基元之间的反应,然后将反应的程度用离散或连续的电信号表达出来,从而得出被测物的浓度[1]。
生物传感器的结构一般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一是生物分子识别元件(感受器),是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织切片、细胞、细胞器、细胞膜、酶、抗体、核酸、有机物分子等);其二是信号转换器(换能器),主要有电化学电极(电位,电流的测量),光学检测元件,热敏电阻,场效应晶体管,压电石英晶体及表面等离子共振器件等。当待测物与分子识别元件特异性结合后,所产生的复合物(或光,热等)通过信号转换器转变为可以输出的电信号,光信号等,从而达到分析检测的目的。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取决于它的生物敏感元件,而其它性能则和它的整体组成有关[2~4]。
按照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的定义,孔径在2~50 nm范围的多孔材料称为介孔材料。自1992年Mobil公司合成了MCM-41之后,人们先后研制了包括硅基类介孔材料、金属类介孔材料以及复合金属氧化物介孔材料[5]。由于介孔材料具有允许分子进入的更大的内表面和孔穴,因量子尺寸效应及界面耦合效应的影响而具有奇异的物理、化学等许多优良的性能,在化学、光电子学、电磁学、材料学等诸多领域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1998年,Zhao等[6]使用非离子型嵌段聚合物在酸性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介孔材料。这个系列的介孔材料以六方结构(P6mm)的SBA-15为代表(SBA代表Santa Barbara,USA),其规则的孔径分布、大的孔径(可以达到30 nm)和较厚的孔壁(3~9 nm),同时其(水)热稳定性也较M41S系列介孔材料有了很大的提高。基于SBA-15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通过负载活性组分或引入活性分子,使其具有催化活性,从而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 纳米复合介孔材料SBA-15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2.1 SBA-15的性质
纳米复合介孔材料SBA-15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7],使其在催化和电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SBA-15孔径大,孔壁较厚,有利于反应物在孔道内的运输,反应的进一步运行,随着反应物引入量的提高,具有一维结构的各种材料的纳米线相继在孔道中合成。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BN嵌入型四苯并五苯:一种工具高稳定性的并五苯衍生物外文翻译资料
- MoS2和石墨烯作为助催化剂在增强的可见光光催化H2生产活性的多臂CdS纳米棒的作用外文翻译资料
- 通过在BiVO4的不同晶面上进行双助剂的合理组装制备高效率的光催化剂外文翻译资料
- 非编码RNA的固相合成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氢化驱动的导电Na2Ti3O7纳米阵列作为钠离子电池阳极外文翻译资料
- 高能量及功率密度的可充电锌-二氧化锰电池外文翻译资料
- 利用导电聚合物纳米线阵列来增强电化学性能外文翻译资料
- 自支撑Na2Ti3O7纳米阵列/石墨烯泡沫和石墨烯泡沫准固态钠离子电容器电极外文翻译资料
- 基于碳纳米管金纳米粒子辣根过氧化物酶构建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毕业论文
- 新型联二吡啶Pt(II)炔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物理性质研究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