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IPY结构荧光染料母体的合成文献综述
2020-03-24 15:43:14
文 献 综 述
BODIPY结构荧光染料母体的合成
1.概述
BODIPY荧光染料是近二十几年才发展起来,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较新的荧光化合物[1]。
1968年,A.Treibs和EH. kreuzer首次合成了氟硼荧荧光染料[2],他们还合成了染料的母体结构,同时也合成了R1#8212;R7为不同烷基取代基的氟硼荧染料。采用不同取代基的吡咯甲醛与α位没有取代基的吡咯或吡咯衍生物在酸性条件下缩合,然后氧化脱去一分子氢,形成吡咯甲烯,然后在有机碱性条件下与三氟化硼络合,形成氟硼荧染料,氟硼荧染料的最大发射波长大概在490-520nm的范围内,从而开创了氟硼荧类染料的历史。
首次合成 BODIPY类染料后的近十年里,与BODIPY染料研究相关的报道十分稀少,原因是该染料周边的取代基团都是没有任何反应活性的烷基,而想要引入活性基团比较困难。
直到1985年 ,H. J. Worries 和 J. H. Koek 等人合成了带有磺酸基团的 BODIPY染料[3 ],使其具有了很好的水溶性。他们采用已经合成好的BODIPY染料与氯磺酸反应,在2位上引入磺酸基,并且合成了磺酸钠盐形式的BODIPIY染料。这是首次成功的在BODIPY染料母体中引入了活性基团,为BODIPY染料日后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领域走出了第一步,使人们认识到了这类新型染料潜在的应用价值。
1988年, Haugland R.P.和 Kang H. c.等人发表专利[4],报道了50种以上的BODIPY染料衍生物,它们具有新颖的结构,同时作者给出了合成的方法及光谱数据,对BODIPY类染料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1993年,Kang H.C.等人在发表的专利中[5],重点阐述了长波长BODIPY染料的合成方法。其中包括:3s位上五元杂环取代的BODIPY染料、萘乙烯基取代的BODIPY染料,苯丁二烯基取代的染料等多达60余种衍生物结构。
1995年, Haugland R.P.和Kang9H.C.采用邻苯二羟基化合物为原料[6],先与羟胺反应生成异吲哚二甲川中间体,然后与三氟化硼络合,最终得到具有大共轭体系的BODIPY荧光染料。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BN嵌入型四苯并五苯:一种工具高稳定性的并五苯衍生物外文翻译资料
- MoS2和石墨烯作为助催化剂在增强的可见光光催化H2生产活性的多臂CdS纳米棒的作用外文翻译资料
- 通过在BiVO4的不同晶面上进行双助剂的合理组装制备高效率的光催化剂外文翻译资料
- 非编码RNA的固相合成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氢化驱动的导电Na2Ti3O7纳米阵列作为钠离子电池阳极外文翻译资料
- 高能量及功率密度的可充电锌-二氧化锰电池外文翻译资料
- 利用导电聚合物纳米线阵列来增强电化学性能外文翻译资料
- 自支撑Na2Ti3O7纳米阵列/石墨烯泡沫和石墨烯泡沫准固态钠离子电容器电极外文翻译资料
- 基于碳纳米管金纳米粒子辣根过氧化物酶构建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毕业论文
- 新型联二吡啶Pt(II)炔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物理性质研究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