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态/非晶态C3N4的界面调控和光催化性能开题报告
2020-02-10 23:02:5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利用太阳能驱动水分解产生氢气(h2)是应对化石能源危机、获得清洁能源的有效策略。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发展不需牺牲剂和辅助电压的高效半导体光催化剂[1]。然而,探寻具有高可见光光吸收率、光致电子、空穴能有效分离、快速驱动水还原产氢(her)和水氧化产氧(oer)的两个半反应的可见光催化剂至今仍具有挑战性。现有的可见光催化剂具有可见光吸收效率低(如tio2 [2、3])、导带电位过正不足以将溶液中的水(或者h )还原为氢气(bivo4[4])、不稳定(cds[5])等缺点。因结构类似于石墨烯,二维材料c3n4引发了光催化材料领域的研究热度。其层内通过共价键c-n键结合,层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其基本结构单元包含三嗪环(c3n3)和三-s-三嗪环(c6n7),每一层上c和n间隔周期性的排列形成平面结构,是一种性能稳定、可利用太阳光、窄带隙(带宽2.7ev)的非金属半导体材料,也是为数不多的导带电位和价带电位能跨越水的还原电位和氧化电位的材料。
目前二维材料c3n4的发展还存在以下关键问题:1、层与层的堆叠导致该材料表面积不高、催化位点较少;2、对可见光的吸收和利用率低;3、导电性差;4、光致电子和空穴存在时间短。上述问题限制了该材料的进一步应用。
目前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有效方法包括原子掺杂(如s)[6、7]、贵金属沉积(如pt,ag或者pd等)[8、9]、形成异质结(c3n4/wo3 [10、11])、改善导电性等方法。其中贵金属的沉积是一种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在c3n4二维表面沉积贵金属后,载流子将会从c3n4表面转移到金属表面直至二者费米能级相等。电子和空穴可以有效的分离,从而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为减少成本,一般会添加非贵金属如co、ni等形成多元金属合金的方法[12、13]。因此合金颗粒在c3n4的均匀分布、粒径大小和稳定性将会影响材料的催化性能。目前贵金属的沉积主要采用c3n4浸渍前驱体再进行还原的方法[14],虽然制备方法简单,但是所得到的合金颗粒粒径大,无法达到5nm以下的尺寸,以及还有粒径分布不均匀和合金化程度不高以及在催化剂表面稳定性差的问题[15]。基于此,本设计拟发展在c3n4表面构建利用配位键m-s/m-n的方法原位引导小粒径金属合金粒子(1nm左右)的合成,显著增加光催化制备氢气的活性位点、降低h 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能、促进光致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从而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研究内容】
a)通过变量控制法研究合成工艺(主要为前驱体种类和温度)对c3n4的影响;
b)在二维c3n4表面通过硫脲处理,得到表面富含硫的c3n4材料,研究在掺硫前后c3n4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改变;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一周至第二周:查阅相关文献,明确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所需要的条件。确定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第三周至第十周:通过高温烧结制备出g-c3n4,通过化学方法掺杂s,并负载金属离子,测量上述光催化材料的光解水性能;
第十一周至第十五周:表征,进一步改进催化性能。整理实验数据,完成并修改毕业论文。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jian liu, hongqiang wang and markusantonietti,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reloaded’’: emerging applications beyond(photo)catalysis, chem. soc. rev., 2016, 45, 2308—2326.
[2] 林正远.光催化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及其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9,21(01):226-227.
[3] 夏静芬,胡煜钗,常岩航,张妮,王宇,唐力,杨国靖,谢周云,陆菁菁,王冬波.tio2/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降解罗丹明b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18(06):2413-2419.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BN嵌入型四苯并五苯:一种工具高稳定性的并五苯衍生物外文翻译资料
- MoS2和石墨烯作为助催化剂在增强的可见光光催化H2生产活性的多臂CdS纳米棒的作用外文翻译资料
- 通过在BiVO4的不同晶面上进行双助剂的合理组装制备高效率的光催化剂外文翻译资料
- 非编码RNA的固相合成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氢化驱动的导电Na2Ti3O7纳米阵列作为钠离子电池阳极外文翻译资料
- 高能量及功率密度的可充电锌-二氧化锰电池外文翻译资料
- 利用导电聚合物纳米线阵列来增强电化学性能外文翻译资料
- 自支撑Na2Ti3O7纳米阵列/石墨烯泡沫和石墨烯泡沫准固态钠离子电容器电极外文翻译资料
- 基于碳纳米管金纳米粒子辣根过氧化物酶构建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毕业论文
- 新型联二吡啶Pt(II)炔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物理性质研究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