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药学 > 正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胺碘酮的含量文献综述

 2020-04-04 13:22:48  

胺碘酮(amiodarone) 又称乙胺碘呋酮, 已在临床应用 40 年, 其强大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结果所证实。目前, 胺碘酮是临床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1、胺碘酮的药代动力学

胺碘酮( 图 1)是由 Charlier 发现, 并于 1962 年在比利时的 Ladas 实验室合成。由于胺碘酮具有扩张血管、减慢心率的作用, 1968 年做为一个血管扩张剂在法国上市, 用于心绞痛治疗。一次偶然的机会, 胺碘酮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被发现, 随后, Rosenbaum 首先在南非将其用于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并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其后, 在欧美国家也逐渐应用。1985 年,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 正式批准胺碘酮可用于危及生命、反复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 如心室颤动或血液动力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应用适应证还包括对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反应不好或不能耐受的心律失常。与此同时, 胺碘酮在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1.1 吸收

胺碘酮口服后在胃肠道吸收缓慢且不完全, 这是其药代动力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单次口服剂量后,达到血浆浓度的峰值约需 4~7h, 与食物同时服用时可增加胺碘酮口服吸收程度和速率。

1.2 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口服后, 经胃肠道吸收并以药物原形进入体循环的比例。胺碘酮口服后生物利用度波动于 30%~60%之间, 绝对生物利用度为50%, 但其生物利用度不稳定, 老年人服用胺碘酮的生物利用度较低。

1.3 药物分布

胺碘酮在体内分布的特点是其另一个药代学特征, 胺碘酮及其代谢产物具有高度的脂溶性, 吸收后, 大量与蛋白和脂肪结合, 与蛋白的结合率高达96%, 与脂肪组织的亲和力也十分强。

1.4 有效的血药浓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