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法检测黄曲霉毒素AFB1文献综述
2020-04-16 16:43:43
文献综述 1.前言 霉菌毒素是由丝状真菌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存在于食品、饲料等农副产品中的一类抗营养因子,对人和动物具有广泛的毒性作用。
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s B1,AFB1),储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和伏马菌素(Fumonisin B1,FB1)等[1-2]。
目前为止,己鉴定出400种霉菌毒素的化学结构以及其对人体的毒性影响[3]。
其中黄曲霉毒素B1. M1,储曲霉素A对人类具有致癌性,还可诱发突变、导致畸形等[4]。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1993)将黄曲霉毒素B1.M1.储曲霉毒素A、伏马菌素B1分别归为一类致癌物和二类可能对人致癌物。
霉菌毒素危害大,污染范围广,同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要完全避免霉菌毒素对食品及饲料的污染非常困难,例如食物被OTA污染后,即使是在烹饪、烘焙和发酵的过程中,也不会减少其在食品中的含量[5-6]。
因此,不仅要在食品加工等多个环节注意防霉去毒,还要对食品、饲料等加强监测,及时发现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和饲料,防止其进入食物链。
近年来,研究者们己建立了一系列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7-8]以及基于抗体的酶联免疫反应等[9].仪器法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且前处理复杂,不利于大通量的对食品进行筛查,而抗体又十分昂贵且不稳定,容易出现假阳性、假阴性检测结果。
因此,开发快速和灵敏的检测霉菌毒素的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与抗体有着类似功能的适配体因其高特异性、高稳定性和靶分子范围广等特性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显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10]。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布里奇果油纳米乳液在等渗运动饮料中应用的可行性外文翻译资料
- 茶多酚类作为呋喃抑制剂在美拉德模型系统和罐装咖啡模型的形成外文翻译资料
- 实用型重组杂交贻贝生物粘合剂fp-151外文翻译资料
- COI条形码在我国市场常见鱼类品种鉴定中的应用毕业论文
- DNA条形码在我国市场常见虾蟹品种鉴定中的应用毕业论文
- 基于SYBR-Green-I荧光定量PCR技术鉴定我国常见虾蟹品种方法的建立毕业论文
- 微型COI条形码在我国市场常见虾蟹类品种鉴定中的应用毕业论文
- 水稻体内敌草隆液相检测方法建立及外源茉莉酸对其在水稻体内代谢的影响毕业论文
- 蛋白饮料经高压静电处理后蛋白质的变化毕业论文
- 核酸茎环结构用于电化学快速检测肠毒素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