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行政管理 > 正文

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研究: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视角文献综述

 2020-04-13 13:42:35  

文 献 综 述

一,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背景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执政者都在纷纷寻找打开人口老龄化问题之锁的钥匙,来帮助恢复和发展经济,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沼。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但是由此引发的民众不满,罢工,失业率的升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政府头上,使得政府不敢轻易尝试这种政策。利弊相权,需要慎之又慎。只有经过真正的深思熟虑,才有决心和能力,做出最后的决策。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儿童阶段人口比重比上次人口普查下降6.2%,所占比重,为16.6%,我国少年儿童的比重在全国人口的比重中持续下降,说明我国较低的出生率和较低的死亡率与上次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为13.26%,上升了2.9个百分点,我国的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9%,所占的比重为占8.9%。接近9%的超过六十五岁老年人口说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反映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预示着我国养老金改革制度需要进行切实的改革和发展。现收现付制的传统养老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着手对养老金制度实施相应的改革,建立起一套把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在一起的的养老保险制度。此后我国逐步的扩大养老保险覆盖的范围,扩大养老金的受益人群,并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我国的老龄化快速到来,受近几年的金融动荡和经济发展的放缓的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失衡矛盾更加尖锐。面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如何为老年人口提供有保障的养老保险和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文献评述

1、 我国推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改革历程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2008)在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三届年会上提到,在明确最低退休年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弹性退休制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2008)透露,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延长法定退休年龄,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 蔡海云(2011)提到,2010年10月1日,《企业各类人才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的试行意见》在上海出台。其新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民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为延长我国的退休年龄提供了客观基础;二是延长退休年龄是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过大的有效措施,就能将大批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由单纯的消费人口转为生产人口;三是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工作年限,增加对社会的贡献率;四是上海实施”柔性退休政策”开辟先河,将成为我国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借鉴。

2、我国退休年龄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刚性退休政策是造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其次,强制性退休将超过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统一划分为非劳动人口,容易导致尚有意愿和能力的老年人的工作技能损失和浪费。最后,强制退休易对一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贾会(2009)认为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有碍于构建和谐社会、现行退休年龄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矛盾、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缺乏弹性。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存在两大弊端:第一,退休年龄偏低。第二,养老金收支缺口逐渐加大。刘珍益(2010)提到,我国退休制度已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前退休问题比较突出。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来说,意味着缴费人数的减少和领取养老金人数的增加。提前退休的时间越早,对我国的社会养老问题造成的损害越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