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管理学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正文

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2020-02-10 23:08:1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手机的功能不断被丰富,趋于多元化。它不再是功能单一的通讯工具,而是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解决关于购物、餐饮、支付、娱乐、通信、学习等各方面问题的得力助手,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因为智能手机体积小,其便携性和可访问性使大学生容易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并且很可能形成持续电话检查行为的习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手机依赖。

大学生由于过度依赖手机,而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却缺乏应有的兴趣,由此产生了社交焦虑现象。此外,社交焦虑程度因人而异,多种因素决定着社交焦虑的程度。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社交焦虑程度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

当前,关于手机依赖和社交焦虑的研究已经初现成果,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浅。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社交、心理的原因来研究手机依赖和社交焦虑的成因,探索手机依赖对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社交焦虑现状,从而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并分析其成因。不仅对帮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理论支撑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预防、摆脱手机依赖和社交焦虑,从而避免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格、心理、生理产生的不利影响。为预防大学生使用手机成瘾及降低因手机产生社交焦虑的可能性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2.1.1手机依赖

国内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慢慢兴起的,因此目前的研究成果教授,研究深度较浅,但是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宽泛,涉及问卷编制、干预、影响因素、原因探析等各个领域。

手机依赖又称“手机成瘾”,或是“问题性手机使用”、“无手机焦虑”等,目前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台湾研究者Yen认为手机依赖是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望和依赖而无法控制,致使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和心理功能的损害。郑毅教授提出十个方面的行为作为手机依赖的诊断标准,主要从手机依赖的表现层面界定。综合国内众多学者从医学、心理学等角度的定义,手机依赖指对使用手机行为失控,过度滥用甚至沉溺于游戏、信息、网络、拍照等手机功能,对身心健康与学习进步产生多种负面影响的现象。

对手机依赖的现状调查:王畅等学者研究发现广州地区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患有手机依赖综合征。邹云飞等在2011年对800名的大学生调查显示99.1%拥有手机,手机依赖率为17%,性别差异不显著。陆润泽等2013年对泰安市的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发生率为24.7%。

手机依赖的消极影响方面,郑晓娜2012年的调查显示91.2%的大学生上课时玩过手机,83.6%的大学生在上课时都会玩手机,74.7%的学生觉得上课玩手机会影响学习效果。韩登亮2006年对手机依赖的调查显示在一定时间内学生无法接触手机,或者无法通过手机传递信息时,个体会产生焦躁、焦虑、暴躁不安等消极情绪。

手机依赖的个体特质方面,刘红等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和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中发现:精神质和神经质与手机依赖相关性显著,大学生的孤独感越高手机依赖的水平越高。洪艳萍等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水平越高,学生的精神质得分越高,手机依赖对精神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黄海等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大五人格的比较中发现,手机依赖与开放性、神经质、宜人性和严谨性相关性显著,其中与开放性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宜人性与和严谨性呈负相关。

手机依赖的社会因素方面,韦耀阳对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中指出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有显著的预测效应。胡珊珊2015年的研究提出,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相关性显著,高社交焦虑组的手机依赖倾向显著高于低社交焦虑组。王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手机依赖的大学生与非手机依赖的大学生进行面孔表情识别的研究中发现,手机依赖组的人脸识别能力比手机依赖组低。

2.1.2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的现状调查主要集中在对不同年级、性别、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户籍所在等人口学变量的调查和比较。例如:栗文敏得出社交焦虑大学生占总体的14.44%,医学类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高于其他类学生,二年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丁姗姗对初中生的社交焦虑的调查发现初中生在不同年级、生源地和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显著,在性别和是否为单亲家庭上的差异不显著。

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在环境因素对社会焦虑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有研究显示,消极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个体的社交焦虑,相对而言,在矛盾的家庭环境中和不适当的教养方式会加剧个体的社交焦虑。其次在内部因素方面,社交焦虑形成的个体内部因素较为负载,主要与个体的孤独感、自我和谐、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以及心理弹性等相关,一般来说个体的孤独感越高,自我和谐、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越低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越高。

2.2国外研究现状

2.2.1手机依赖

Mizuko Ito等在2005年对日本大学生的追踪调查中发现,缺少正常的交流社交活动、社交焦虑是产生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无法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手机就成了他们与他人和社会交流的主要工具。

Park等2005年对韩国大学生被试的研究中编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他认为仪式似的动机,例如习惯的力量、消磨时间的动机、逃避等都与手机依赖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Bianchi等在2005年对澳大利亚大众进行调查时发现,个体的自尊水平、性格、神经质、性别、年龄都对手机依赖有重要作用,并且他们得出外向的、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越会形成手机依赖。

2.2.2社交焦虑

国内外对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较为丰富,验证有效的干预方法主要有认知疗法,团体辅导,行为疗法、情感表达训练疗法等。国外学者Davidson在研究中运用自创的干预手段有明显的改善。

社交焦虑是影响手机使用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交焦虑水平过高的个体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因此更害怕收到伤害,他们往往很难直接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手机可以成为他们与人交流的中介,通过手机的电话和短信的使用可以帮助他们既能够降低焦虑水平也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Park等的研究显示手机依赖的群体有过高的人际焦虑和孤独感。而且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焦虑水平个体使用手机交流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高社交焦虑的群体会更多的使用短信的形式进行交流。

因此社交焦虑和人格特质是影响个体手机使用的关键因素,以往的研究过多的集中在两两之间。Norton等人的研究显示神经质对个体的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是由于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化和退缩性的倾向,因此也容易出现社交方面的问题。并且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和外向性等存在显著的相关。社交焦虑和人格特质不仅会直接影响手机依赖水平而且人格还会通过社交焦虑间接的影响手机依赖。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3.1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社交焦虑程度现状,探究手机依赖与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并分析其成因和影响机制。

3.2研究内容

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现状

(2)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两个变量的差异

(3)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手机依赖的文献综述

2.1.1. 手机依赖概念的界定

2.1.2.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2.1.2. 手机依赖的测量

2.1.3. 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2. 社交焦虑的文献综述

2.2.1. 社交焦虑概念的界定

2.2.2. 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

2.2.2. 社交焦虑的测量

2.2.3. 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过程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设计

3.3.1. 研究方法

3.3.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3.3. 研究工具

(1)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2)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

3.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

4.2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基本状况

4.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5.2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5.2.1研究的创新

5.2.1研究的不足

第六章 结论

4. 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4.1研究方法

现有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单一,往往只有问卷调查法,被试答题过程中可能存在掩饰行为,干扰研究结果。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先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手机依赖和社交焦虑现状的数据,明确本研究切入点,同时采用访谈法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假设、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通过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效度分析、信度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

4.2技术路线

见附件。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5. 进度安排

2019.12.23

完成毕业设计选题;

2019.03.25

上传开题报告,指导老师评阅审核。

2019.05.30

提交论文初稿;

2019.05.31

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论文的修订;

2019.06.08

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刘雪. 青年人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倾向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 张建育,梁浚彬.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OL].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03-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46.C.20190118.1433.030.html.

[3] 连晓荷.浅析大学生手机依赖[J].才智,2018(35):22.

[4] 何安明,王晨淇,惠秋平.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6):1222-1225.

[5] 彭倩,梁少帅.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影响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8(22):267.

[6] 丁玉丽. 社交焦虑对高中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7] 钟华华.大学生大五人格、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01):42-47.

[8] 李宗波,王婷婷,梁音,王明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04):562-568.

[9] 戴安.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及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7.

[10] 孙君洁,盛夏,虞悦.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述情障碍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丽水学院学报,2017,39(03):59-64.

[11] 谢贝. 大学生社交焦虑对手机依赖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7.

[12] 谢灿杰. 大学生人格、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13] 孙君洁,李东斌,虞悦.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38(02):121-124.

[14] 史滋福,郑凯文,张慧敏,方舟,丁樵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7,10(01):91-96.

[15] 王新蕾,徐荣华,郭雪莹,赵升.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现状分析[J].才智,2016(35):189-190.

[16] 叶开能.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际关系的关系:交往能力的调节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6.

[17] 王礼申,朱如倩.社交焦虑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2016,37(07):122-125.

[18] 祝志金.从弗洛姆“逃避自由”谈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03):40-44.

[19] Jon D. Elhai, Jason C. Levine, Brian J. Hal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symptom severity and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s,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Volume 62,2019,Pages 45-52,ISSN 0887-6185,https://doi.org/10.1016/j.janxdis.2018.11.005.

[20] Jon D. Elhai, Jason C. Levine, Ahmad M. Alghraibeh, Ali A. Alafnan, Ahmad A. Aldraiweesh, Brian J. Hall,Fear of missing out: Testing relationships with negative affectivity, online social engagement, and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Volume 89,2018,Pages 289-298,ISSN 0747-5632,https://doi.org/10.1016/j.chb.2018.08.020.

[21] Dmitri Rozgonjuk, Jason C. Levine, Brian J. Hall, Jon D. Elhai,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 severity, and objectively measured smartphone use over one week,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Volume 87,2018,Pages 10-17,ISSN 0747-5632,https://doi.org/10.1016/j.chb.2018.05.019.

[22] Claire A. Wolniewicz, Mojisola F. Tiamiyu, Justin W. Weeks, Jon D. Elhai,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nd relations with negative affect, fear of missing out, and fear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evaluation,Psychiatry Research,Volume 262,2018,Pages 618-623,ISSN 0165-1781,https://doi.org/10.1016/j.psychres.2017.09.05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