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地理科学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正文

武汉市建设开放式街区的可行性与可实施性探讨毕业论文

 2020-02-15 22:44:22  

摘 要

街区制的提出是为了解救割裂的路网,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促进土地的节约利用,建设一个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和特色的现代城市。

本文首先从国家出台的关于街区制的条例入手,结合街区制的相关理论,接着梳理国内外街区制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借鉴国内外优秀成功案例并总结其特点。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武汉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住宅模式,最后以南湖片区为例探讨了武汉市街区制建设的可行性及可实施性。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南湖片区封闭小区存在土地利用混合度较低、街区功能单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主要为集中式商场,部分沿街设置,步行可达性不够强、高峰期交通严重拥堵情况等问题。鉴于南湖片区基本无新开发建设用地,本文选取某个已建成区域进行街区制的改造研究。该研究结论会对我国街区制推广和武汉市街区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街区制;开放住区;武汉市;可行性;可实施性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block system is proposed to save the fragmented road network,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promote the economical use of land, and build a harmonious, livable, dynamic and characteristic modern city.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regulations on block system issued by the country and combin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block system. Then it sorts ou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lock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learns from excellent successful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ousing pattern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in Wuhan city,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block system construction in Wuhan city by taking nanhu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enclosed communities in nanhu district have problems such as low land use mixing degree, single block function, and repeated construction of facilities, mainly concentrated shopping malls, some of which are set along the street, insufficient walking accessibility, and serious traffic congestion during rush hours.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re is basically no new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 nanhu area, this paper selects an established area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f block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block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block construction in Wuhan.

Key Words:Block system; Open block; Wuhan city; The feasibility; The Enforceability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

1.2.2 国内研究综述 2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4

1.3.1 研究内容 4

1.3.2 研究方法 4

第2章 国外街区制发展历程及实践 6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 6

2.2 街区制起源及发展 6

2.3 国外街区制成功实践案例 7

2.3.1 美国佛罗里达州Seaside 沿海小镇 7

2.3.2 加拿大的太平洋协和社区 9

2.4 案例小结 10

第3章 国内街区制的发展历程及实践 11

3.1 相关概念 11

3.2 我国街区制的发展历程 11

3.3 国内街区制实践 12

3.3.1 四川宜宾莱茵河畔 12

3.3.2 上海华大·梧桐城邦 13

3.4 案例小结 15

第4章 武汉市建设街区制的可行性研究 16

4.1 武汉市城市居住模式发展历程 16

4.2 案例分析 17

4.2.1 研究对象概述 17

4.2.2 现状分析 18

4.3 可行性分析 21

4.4 可实施性探讨 21

第5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24

5.1 本文结论 24

5.2 未来研究的展望 24

参考文献 25

致 谢 27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6年,国家出台了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提出了在我国推广街区制的规划思路,即建设开放式街区。关于街区制建设,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展开学术思考和辩论热潮。推广街区制,意味着今后城市居住模式的转变,那么这个模式转变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目前该文件属于党和国家政策层面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到各个省、市党的具体实施方案还未出台,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武汉市关于推广街区制的相关规定和细则也未出台,武汉建设街区制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具有可实施性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实践与证实。因此对于武汉市建设街区制的可行性与可实施性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通过分析街区制的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及历史背景,明确街区制这一规划模式的必然性;(2)分析实施街区制的优缺点,明确推广街区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可行的措施;

(3)以武汉市部分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可行性与可实施性,为武汉市的街区制建设提供一些建议。随着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环境资源愈发紧张,武汉可以通过建设街区制激活城市交通“毛细血管”,解决城市病,让武汉变得更有活力。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在本文中,将“街区制”理解为“住宅建设”,即街区型的城市住宅区。对于街区型的城市住宅区,目前已有许多建筑学和规划的学者对此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国外的街区理论起步早,且街区制模式应用广泛。国外的城市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肌理、街区规模与较为成熟的街区体系。

(1)街区相关理论

20世纪中后期,关于传统城市形态和类型的理论研究都关注传统城市形态和街道生活,倡导居住区回归街道人文[1]。这些街区的相关理论研究了街区的形态、活力和规模,是现代新城市主义等新型居住模式的理论来源。克里尔兄弟的城市空间观批判了早期由现代建筑运动主导的城市空间概念。对莱昂·克里尔来说,城市空间的核心元素是街区,罗布克里尔则认为,城市空间就是人们活动产生的机制。城市空间观认为要学习传统的城市空间的精华,放弃现代建筑运动形成的分离空间,城市空间应该由建筑物限定的街道和广场来组成[2]

新城市主义理论提出街区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元素,不同街区组成城市的生活空间。新城市主义包括传统邻里社区开发理论(以下简称TND模式)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以下简称TOD模式)[3]

(2)对街区功能的研究

1961年,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简·雅各布斯对以现代建筑运动为基础的城市规划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她认为“街道眼”可以大大提高社区的安全性,具有多样性和小尺度步行的街道可以使城市变得有活力。她还提出了城市生机勃勃的因素:土地混合利用、步行友好的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新建筑的结合、城市活动的集中[4]。上个世纪80年代,克里夫·芒福汀在《绿色尺度》书中指出应重新认识街道和街区的价值[5]。卡尔索普在《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书中主张街区是城市中最基本的单位,应该具有开放、紧凑、可行、土地混合使用等特点。

(3)对街区住宅模式的研究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简称“TND模式”)和公共交通主导型发展理论(简称“TOD模式”)对街区住宅模式的研究较多。TND模式中主张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并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布置。对于社区的内部交通,采用密集方格网状道路系统,TND模式强调社区的紧凑性以及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TOD模式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5—10分钟的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广场。社区集合居住、工作、商业、文化和教育等功能为一体,为居民提供多种出行方式的选择。

城市规划师鲍赞巴克主张“区块—街区—建筑”作为传统的结构形态应予以保持。在此基础上打开封闭小区,可以增加和城市的交流渗透关系。与此同时,围合式空间内的建筑单体不仅保持了整体性,还兼顾了独立性。这样有利于形成整体协调、有连续感的街道界面,同时还通过多样化建筑设计实现功能混合的目的[6]

1.2.2 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国内住宅区日渐统一为居住小区模式,并引发诸多问题,尤其是2000年以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界开始出现了对住宅小区模式进行思考和批判。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类,可以发现国内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居住区开放的必要性、可行性、可实施路径研究、街区尺度街区规划设计策略及应用模式研究。

(1)关于居住区开放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类延村、冯薛贵(2018)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封闭小区的困境,阐述了街区制改革的必要性,并探讨了街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7]。李恩增(2018)通过对封闭住区的问题和开放住区的优势的分析,讲述了住区开放的必要性,并通过开放式住区的具体案例来阐述可行性[3]。孟志广(2017)通过对开放式住区与传统封闭式住区的比较,总结了开放式住区的优点和传统封闭式住区的弊端。基于国内外街区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开放式街区案例,探讨了开放式街区对于城市空间和居民生活的价值功能以及如何解决其弊端的策略和建议[8]。施中英(2016)梳理了街区制带来的各方讨论和争议,从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三方面论证了街区制在我国推广的合法性,并从法律角度对街区制的推广进行了规范设计。在推广街区制的试点工作的初始阶段,将为街区制在我国推广的合法性提供法律支持[9]。张天尧、夏晟、张衔春(2017)在梳理欧洲城市的街区制发展历程和影响要素的基础上,在成因与表征两方面构建街区制适应性的研究框架。文中选取了伦敦三个典型案例进行解读,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对欧洲街区制在中国城市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并提出促进中国街区制发展的建议[10]。

(2)关于街区制推广的困境与实施路径探索研究

石庆丰(2019)分析了封闭式居住区和开放式街区的特点,阐述了封闭式居住区向开放式街区转变的困境和出路[11]。陈友华、佴莉(2016)通过比较封闭小区与开放式街区,讨论了推广街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广街区制的实施路径,并指出了封闭小区改革的误区[12]。曾烨璐、廖晓明(2017)从政策沟通入手,在政策发布者、政策接收者及政策三个层面探讨了公众反对街区制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因地制宜推广街区制;加强政策的宣传和沟通,使街区制深入人心;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构建补偿机制;转变政府的职能,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四条改革路径[13]。项晓华、陈宝玲(2017)分析了各方的利益矛盾、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不清楚、社会管理的水平跟不上,社会不同阶层的冲突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14]。韩春源(2017)等人从理念、技术、体制、管理、法律方面探讨了南京市建设街区制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15]

(3)关于开放式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常宇超(2017)分析了国内外街区型居住区的功能、规模、公共空间和建筑风格四个决定性要素的设计策略,给我国的城市住宅区建设提供参考[16]。闫臻(2018)总结了波特兰、伦敦、巴黎、柏林欧美四个典型城市街区制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在中国街区的规划决策中注重公众参与和维护公共利益,在路网建设中注重街道与居住区的协调发展,在空间规划中强调街区与服务设施的并行设计,街区的改造应该加强空间与人文的融合[17]。商宇航(2015)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从形态、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总结了街区型居住区的基本特点和开放性设计的要点。然后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两个角度出发,在道路系统可达性、景观空间互动、服务设施共享和基本居住单元四方面总结街区型居住区的开放性设计策略[18]。王灿、王志远(2018)在分析国内外街区型居住区建设现状和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中国住宅小区向街区型居住区过渡的规划转型中的街区型居住区实施策略[19]

(4)街区制的应用模式研究

顾大治、蔚丹(2017)认为街区制建设应增加道路路网的密度、实施城市用地功能的混合、促进不同阶层的居住人群的混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机制、引导公众参与规划决策的策略,提出了空间导向型、社会导向型、政策导向型3种发展模式[20]。郑悦(2016)分析和比较了国内目前的住宅小区模式与传统街区模式,总结了各自产生的背景、存在的问题和可以借鉴的理论,为我国城市住区建设提供了新思路[21]。贾梦圆等人(2017)分析了国内现阶段城市街区的建设特征和问题,在建设集约紧凑化街区、打造活力安全街道空间、传承传统的街区文脉和创建绿色生态化街区环境四个方面总结出推进我国街区制的经验[22]。沈莉芳、陈诚(2017)总结了成都街区制建设的实践经验,以供其他城市建设参考[23]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接着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内容,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首先介绍街区制的相关概念,接着梳理了街区制的起源以及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最后介绍国外街区制的成功案例并总结特征与经验。

第三章在介绍封闭小区的相关概念基础上,梳理了我国街区制的发展历程,并介绍国内街区制的案例,同时也总结其特征与经验。第四章为案例分析部分。首先介绍了武汉市的居住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并以武汉市南湖片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南湖片区街区组织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进行街区制改造的可行性与可实施性建议和措施。

第五章作为本文的结束章节,总结了武汉市建设开放式街区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并对街区制的进一步实施进行了展望。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通过对有关街区制的论文、期刊、书籍的查找和整理,从收集到的国内外关于街区制的研究进行分析,从中获得研究思路的启发。基于这些理论,深化本课题研究。

(2)案例分析法

通过研究已实施的相关案例的经验,总结出相关措施,以便更好地参考和实施。

(3)比较分析法

对封闭式小区与开放式街区的道路系统、公共空间、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从中了解街区制建设的必要性。

第2章 国外街区制发展历程及实践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

街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特点是由城市道路网围合而成,在尺度和规模上有一定要求[24]。即英语中的“BLOCK”。这五个英文单词也刚好体现了街区的功能和特征,街区具有开放性、街道步行友好等特点,街区应该为人群提供休闲娱乐、金融等功能。人们在街区可以通行、休憩、交流和娱乐。街道、居住区及广场是街区的组成要素。

街区制:在欧美国家城市建设中,街区制是一种开放的、小尺度的街区模式。道路网密集且道路宽度较窄。商业、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面向城市开放,与居住空间有机融合在一起。其思想理念等同于开放式街区模式。

2.2 街区制起源及发展

街区制与人类城市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包括从古典时期的欧洲城市起源到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由街道广场构成的城市结构的有机增长时期、从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城市街区理论发展和改革的时期、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城市规划影响传统街区的肌理的时期、20世纪中叶以来反思现代建筑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时期四个发展时期[10]

真正的现代开放式街区源自美国,开放式街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与发展。如下图2.1所示,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不断受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1929年邻里单位理论由佩里提出,他探讨了与汽车交通相适应的居住区模式。他提出的大型封闭居住社区模式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城市的住区规划。1933年,《雅典宪章》中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造成城市灰色空间的存在,降低了城市空间活力。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