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地理科学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正文

微观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创业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0-04-15 16:31:38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2015年3月,政府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年6月,政府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年6月17日,政府又发文支持农民工和大学生等创业的文件等。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下,我国创业环境和创业者的热情得到很大的改善,逐渐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关于创业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热点,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试图从不同视角研究这类问题。在研究创业群体时,大多数学者都在关注大学生或者农民等特殊群体的创业情况;而在研究影响创业的因素时,多数学者考虑的是政策文件、文化背景、经济状况或者个人特质:贺丹认为在校大学生是潜在的创业生力军,并提出了影响学生创业倾向的系统理论假设模型,从个人特质、个人背景、创业态度以及创业环境四大方面论证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1];张树威对农民创业者的基本情况、农民创业者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条件、农民创业者面临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logistic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农民创业的相关因素[2]。相比之下,关于城市普通居民创业状况的研究非常之少,论证城市环境对居民创业影响的研究在国内也是几乎空白。
根据行为地理学理论,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进行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形成知觉,进而建立环境感知,强调以往感知过的环境刺激再现大脑的再认识。知觉和认知互相自行发现和补充,直接改变人们大脑分析环境的方式、环境意识的交流与构成并提供方法,从而通过改变环境心理构造来直接影响外在行为。英国学者J.R.Gold曾经提出一个描写环境认知方式与内容的认知体系(图1),他认为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客观环境”和“行为环境”,这两个环境影响着决策和行为[3]。城市居民日常处于城市环境中,他们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得到周围建成环境的具体形象,这些地理物象反映了个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评价和选择能力,是他们产生决策行为的基础。综上,城市建成环境通过影响城市居民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来间接影响城市居民做出决策行为,因此在研究城市居民创业行为时,城市建成环境及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图1 环境认知体系
图片来源: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国外研究证明,创业决策与创业过程与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紧密相关。各类商业服务机构能够增加城市居民之间交流,协作的机会,提高知识溢出的可能(Credit,2017)[4],便利的交通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Nguyen,2010)[5]。Shima Hamidi和Ahoura Zandiatashbar的研究表明,密集紧凑的都市区能为工业或服务业机构提供更高的可达性,增加经济主体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是区域创新的主要动力[6]。但在城市微观建成环境如何影响创业决策和创业过程的方面,国内外均没有专门的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次研究拟以中国特大城市之一——上海市作为研究区,基于上海市2000个左右个体的样本,探索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创业的影响。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由于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有所减弱,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显然不够。尤其是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更要强调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因此,为促进经济发展、缓和就业形势,本次研究旨在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城市微观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创业的影响机制,并据此为促进城市居民创新创业而提出城市未来的规划发展建议。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2.1研究内容
2.1.1理论分析与方法选择
本次研究的首要工作是熟悉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概念并决定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方法,阅读与影响创业因素有关的论文等研究资料,了解当前创业话题中的热点,分析比较现有研究的异同与优缺点;同时了解建成环境的含义及概念,掌握相关研究中常见的分析方法与计量模型,结合手中数据确定有效可行的变量。
2.1.2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
本次研究重点在于回答城市建成环境是怎样影响城市居民创业行为,因此本次研究核心被解释变量居民是否创业(当前就业状况为私营老板或个体工商户)。核心解释变量为街道或镇建成环境因素,其他控制变量主要为微观的个体和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在街道或镇建成环境因素方面,对建成环境经典的系统性描述是3“D”,即密度(density)、混合度(diversity)和设计(design)。首先,密度不仅影响道路的供给和使用,也影响可替代的其他公共交通的供给和使用,是已有研究最常见的变量。本次研究的人口密度采用2010年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街道(镇)常住人口除以行政区面积计算得到。其次,混合度是指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本次研究认为城市中心土地利用更多样化,因此距城市主/副中心的远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7]。目前上海已基本形成的“一主四副”(即人民广场、徐家汇街道、五角场街道、花木街道与真如街道)城市总体构架,故本次研究距最近主/副中心的距离采用样本家庭所在街道的中心点到“一主四副”的最近距离来测算。最后,设计包括道路网络特征、街区类型、停车场等及其他微观设计,本次研究采用街道或镇公交站点密度(公交站点数/行政区面积)作为代理变量[8]。在微观的个体和家庭社会经济特征方面,本次研究控制了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婚姻、教育以及户口情况)和家庭特征(财富水平和孩子个数)等基本信息。
2)数据处理方法
由于本次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二元分类变量,故拟采用非线性的probit进行回归分析。后续研究中将会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计算参数。
2.1.3政策建议
本文拟通过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创业的影响,找到能够有效促进居民产生创业想法并进行创业行为的因素,便于在今后城市规划设计中加以利用。同时,本次研究同时涉及到个人及家庭层面和街道(镇)层面的因素对创业的影响,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促进创业政策提供相对全面的参考。
2.1.4数据来源
本次数据来源于2013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上海地区基线调查)数据库和上海建成环境数据库。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数据库以跟踪1980-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简称80后)为主体,按区县分层,对乡镇街道、居/村委会、地址和80后人群进行四阶段抽样,共抽取40个街道(镇)、80个居(村)委会,获得有效问卷2368份。如今80后正处在人生的转折阶段,正面临买车、买房以及建立出行习惯的关键时期,且这部分人群更可能是家庭重大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实际决策者。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约三分之一的家庭有80后,因此这部分样本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2.2研究目标
本次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2013年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数据库数据及上海市各街道建成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交通状况、人口密度、就业密度、街道区位等因素对城市居民创业行为的影响,为建设“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城市提供意见与建议。
2.3技术路线图

图2 技术路线图




3. 参考文献

[1]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6
[2]张树威.农民创业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2018
[3]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王恩涌等
[4]Credit K (2017) Transit-ori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mpact of light rail on new business starts in the Phoenix, AZ region, USA. Urban Studies. DOI: 0042098017724119.
[5]Nguyen D (2010) Evidence of the impacts of urban sprawl on social capital.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7(4): 610–627.
[6]Shima Hamidi, Ahoura Zandiatashbar(2018) Does urban form matter for innovation productivity? A national multi-level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eighbourhood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urban sprawl,” Urban Studies. DOI: 10.1177/0042098018767002

[7]李琬,但波等.轨道交通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 ——基于上海市80后微观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17(5):944-95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