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存量规划”的城市副中心规划研究开题报告
2020-02-20 08:02:2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经过三十多年的城市化建设,我国已经从新城的开发建设模式转化为了旧城的再次开发。城镇化的发展由以前的有形的城镇化强调人口集中,房屋街道外形的改变的浅层的城镇化改变为人口意识,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向城市意识转变的深层次的城市化。大面积的扩建新城的增量规划模式逐渐被存量规划模式所替代。存量规划是指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位功能优化调整的规划。存量规划的实质是空间利益再分配的一个过程。存量规划同以往增量规划不同点在于:一,由于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是分散在各个地块的使用者手中,涉及的权利关系更加的复杂啊;政府不能随意的处置土地,土地再开发的收益要兼顾各方。二,存量规划需要探索政府,社会和市场主体的共同参与,兼顾各方利益,上下互动协商的规划方法:三,存量规划的研究不仅包括传统的物质空间的设计,还包括市场评估,经济测算,财政分析等等,实施效果要做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存量规划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首先,核心在于城市由以前大开大合粗放的发展模式转向资源紧束型城市。其次,规划从以前量的增长向着质的提升转变,规划单一权属向着规划复杂权属规划。
提倡存量规划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一,加强国家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政策的刚性约束。二,提高中心区土地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展。三,有助于建成区功能的提升,环境的改善。四,有利于历史街区保护和特色重塑。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城市更新的理念在20世纪60 年代在西方学者之间出现,众多学者对于城市更新的概念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思想研究方面沙里宁为了缓解由于城市机能国语集中而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有机疏散是把大城市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互相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架构起了有机疏散理论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由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起来。2具体操作的研究:主要研究城市更新及发展的规律,城市更新历程,探讨城市更新实践遵循的动力机制,采用的组织框架等。
国内对于城市更新的研究较西方来说起步较晚,是从20世纪90年开始兴起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方法,对象研究及建立评价体系等方面。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开学第1-3周:进行毕业实习,根据论文选题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调研,包括英文参考文献和国内外相关数据;提交毕业实习报告。
第4-6周:进行资料汇总分析,提取有用资料,进行英文文献翻译工作。根据收集资料。情况可适当调整选题,最终确定选题。明确毕业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撰写论文提纲并与指导老师交流,提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7-11周:编写论文初稿,进行论文数据的补充调查,提交初稿。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丁国胜,宋彦,陈燕萍.规划评估促进动态规划的作用机制,概念框架与路径[j].规划师.2013.(06)5-9.
[2]张京祥,赵丹,陈浩.增长主义的终结与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13.(01)45-50.
[3]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