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副中心规划探讨开题报告
2020-02-19 22:36:1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特大城市数量的增加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一大标志,日渐扩大的城市规模也给旧有的城市中心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对特大城市而言,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转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城市副中心成为特大城市演化的必然产物。城市副中心一般指位于城市的外围地区,与核心城市中心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在城市的某一局部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对的中心区位优势的城市功能区,从20世纪开始,许多发达国家已进行过大量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而如今我国也加入了这一热潮之中,特别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城市已先后建成了多个城市副中心。
在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城市与原有生态之间的对立,这种关系不利于城市居民生活,更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该是将历史与未来、自然与居民紧密结合,而不是相互分割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引入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将城市副中心规划成为一个有机体,使其成为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共生的象征,使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二、基本内容 2.1 共生理念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共生思想的研究与应用大部分是小尺度的视角,比如王春申和赵雁以共生思想探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聂华研究共生思想下旧工业建筑转换为创意产业园的设计、蒋蓉蓉基于共生思想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策略研究——以亳州北关老街为例,以及候引吭等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等;也有部分研究尺度更大的成果,如郑函武的基于共生思想的历史古镇外围风貌研究、颜兴磊共生思想指导下的卫星城发展对策研究。而国内关于共生思想在城市副中心规划中的应用,只有郑东新区的规划案例,郑东新区规划是依照黑川纪章本人提出的设计方案而建设,因此很好的传递了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新陈代谢城市”的理念,因此本文将以郑东新区的规划为借鉴,对武汉市南湖城市副中心规划进行研究。 2.2 城市副中心规划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案例有许多,相关的研究也不少,但是主要还是集中于北京市的城市副中心研究,以及任佳佳,曹军以兰州市为例探索在“多规合一”下的城市副中心规划路径与构想;而对武汉市的城市副中心研究则较少,只有王玮、梁霄以武汉市杨春湖区为例的基于特大型城市的枢纽型城市副中心设计研究。因此本文对于武汉市南湖城市副中心的规划研究也将以现有研究基础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共生理念探讨关于武汉市的城市副中心规划新思路。 2.3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2.3.1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构成滨江滨湖的水域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张、城市人口吸纳能力加强,武汉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地理基础结合城市发展现状,武汉市建设城市副中心以成为必然,在最新《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武汉市计划建设的城市副中心包括江汉湾、四新、南湖、鲁巷、杨春湖、宋家岗、武湖、谌家矶、沌口、豹澥十个。其中南湖副中心就是本文研究的区域。 2.3.2南湖区概况 南湖城市服中心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南片,是洪山区大学之城的核心区。规划范围为珞狮南路、野芷湖岸线、野芷湖西路、南环路、李纸路、南湖联通渠道所围合的区域,用地面积5.56平方公里。其中拆除新建区用地面积2.2平方公里,更新改造区用地面积3.36平方公里。研究范围东接南湖西岸、南至三环线、西临京九铁路、北至文治街,用电机24.9平方公里。 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省农科院用地,现状用地以居住、科研为主导功能,区域自然环境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更详细的趋于现状将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后得到。 4 .规划建议 基于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的南湖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议将通过更详实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得出。
|
三、技术路线
|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开学第1-3周:进行毕业实习,根据论文选题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调研,包括英文参考文献和国内外相关数据;提交毕业实习报告。
第4-6周:进行资料汇总分析,提取有用资料,进行英文文献翻译工作。根据收集资料。情况可适当调整选题,最终确定选题。明确毕业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撰写论文提纲并与指导老师交流,提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7-11周:编写论文初稿,进行论文数据的补充调查,提交初稿。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中文文献
[1].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聚焦河北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j].施工技术,2019,48(01):8.
[2]任艳,江滨.黑川纪章:基于共生理想的建筑大师[j].中国勘察设计,2018(09):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