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的服务型救助研究开题报告
2020-05-20 21:09:5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各阶层收入差距逐渐拉大,部分人陷入贫困境地。城市贫困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引发多重问题,这种结构性的贫困对社会和谐施加了较大的影响作用。城市贫困家庭作为城市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已成为我国近几年的反贫新理念。由于贫困家庭中的个体、互动关系和资源都受到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影响,贫困的代际传递性也决定了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儿童和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机会和权利,而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的基础时期,个体缺乏资源和能力却具有多种需要,不能够获得全面发展会引发众多不良问题诸如青少年犯罪、吸毒,并且出现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潜在不良征兆。[1]所以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是反贫困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作用。
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表明我国政府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决心。然而,我国城市贫困救助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各种问题,城市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在制度化救助体系中无法得到适宜的、发展性的救助就是问题中的典型。在制度化救助已基本定型的前提下,为贫困青少年提供针对性更强、脱困效果更显著的帮助亟待服务型救助的普遍参与。[2]服务型救助是以提供服务的形式开展的社会救助,2015年1月《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的施行为服务型救助提供了新兴的、有可行性的活动途径,政府提供资金及其他资源作为支持、以政府为主导并督察、由社会力量进行申报和执行的服务项目也成为了对城市贫困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提供服务型救助的主要依托。除此之外,社区所提供的的服务也起到辅助的作用。但针对这一群体的服务型救助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服务的具体提供和管理方面都存在着空缺。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城市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的服务型救助进行探索,对于贫困儿童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反贫困具有重大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是从反贫困视角出发,对我国城市贫困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服务型救助实践方面,将国内外实践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结合国外先进政策和丰富经验与我国实际国情,对我国现有针对贫困子女的服务型救助政策与实务进行分析。根据现存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对策。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对城市贫困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服务型救助模式,结合研究分析和专家建议提出改进措施。本课题主要研究或解决如下问题:
1. 在服务主体层面:如何发动多元主体参与并组织协调其服务及主体间的关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