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我国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的指标体系构架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15 22:02:32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 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 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方面。”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卫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食品消费量大,而粮食生产,加工分散,因而食品卫生安全监控难度较大.学习借鉴欧美国家食品卫生安全监控的做法,建立食品安全指数模型,用以处理调查或检测数据,对公共食品卫生安全做出评估应该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美国和欧盟已经建立了有关模型并且开始使用,用实践证明了其可行性。但是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因此构建我国的食品安全透明度指标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食品安全指数体系由一套反映食品供应链各领域的若干类指标构成,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具体说包括供应源头、加工、市场、流通等环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十分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依据建立的食品安全指数体系,收集相关食品安全数据,计算食品安全指数(孙春伟,2014)。食品安全指数在进行定量描述的基础上辅以定性判断,从宏观角度反映食品安全动态变化趋势,主要根据一个地区半年或一年主要类食品的所有质量抽检结果数据。在数据采集基础上,确定权重、计算食品安全指数,数据将覆盖所有重点监控领域的食品。食品安全指数从总体上和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食品安全水平动态情况,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食品的质量动态,确定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重点,采取相应调控措施。定期公布食品安全指数为消费者购买食品提供参考,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增加食品安全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食品安全指数数值高表明食品安全状态好,食品安全指数低则表明食品安全状态不好,消费者可以依据这个指数提供的信息量选择食品,食品安全指数将成为指导消费者日常消费的”晴雨表”。

二 文 献 综 述

近些年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扭曲失灵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透明度指标体系。长久以来,食品抽检合格率是评价食品安全状况的主要指标。孙春伟[1] (2014)认为食品安全指数,在我国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需要研究指数构建的有关内容。食品安全指数的内容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指数建设上的经验、食品安全指数建设的目标与基本、食品安全指数的构成体系与构成要素、食品安全指数的技术方案、食品安全指数的应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模型方法。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组[2](2014)针对目前评价食品安全是从食物中毒、食品污染监测及一些主要食品污染监测来进行分析,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一个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并进行初步探究。毛薇[3](2013)在进行定量描述的基础上,基于不同分类、环节、区域三个不同角度研究食品安全指数。王琬芜[4](2012)等针对为不同种类的食品建立综合食品安全指数的问题,分析并确定了影响食品安全指数的三个基本要素,即食品卫生检测合格率、食品有害物质影响和食品营养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食品安全指数模型。 但是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对象复杂,监管体系薄弱,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强烈,所以当前单一结果类指标的评价方法已不适合于我国的国情,而且相关各方对于食品合格率指标并不认可。孙春伟等[5](2015)认为食品安全指数的内容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指数建设上的经验、食品安全指数建设的目标与基本、食品安全指数的构成体系与构成要素、食品安全指数的技术方案、食品安全指数的应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模型方法。刘晨[6](2015)研究拟作为预试验研究,探索建立具有一定科学性、可行性、综合性和通俗性,可用来客观表征食品安全状况和科学预警食品安全风险的食品安全指数基础模型,以宏观的意识和客观的数值来研判某一地区食品安全状况,为进一步开展更加科学可行的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奠定研究基础。拟应用德尔菲法,通过信函调查,以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各项指标、分指标及其权重,来建立食品安全指数模型。但是由于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包含多个指数模型,因此有必要将最重要的食品安全透明度指数模型单独考虑。高艳等[7](2015)研究拟作为预试验研究,探索建立具有一定科学性、可行性、综合性和通俗性,可用来客观表征食品安全状况和科学预警食品安全风险的食品安全指数基础模型,以宏观的意识和客观的数值来研判某一地区食品安全状况,为进一步开展更加科学可行的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奠定研究基础。拟应用德尔菲法,通过信函调查,以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各项指标、分指标及其权重,来建立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并拟用2005 年和2006 年的相关数据对建立的指数模型进行初步验证。但是由于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包含多个指数模型,因此有必要将最重要的食品安全透明度指数模型单独考虑。陆忠顺等[8](2014)基于当下食品安全现状,通过食品安全透明度,社会信任度和预警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建立相应结构方程体系,动态检测可测与变量因素,针对得出结果与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提出建议。王二鹏[9](2014)提出的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在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对多种因素进行了分类及综合处理,合并同类因素,简化了影响因子。模型考虑了生物化学因素以及有益因素对合格率地影响,并用量化因子乘以安全指数作为修正项来进行修正,既考虑了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能准取地体现出反馈效应对模型系统的影响。吴广枫[10] (2013)认为由于我们安全指数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因此,仅仅用它来衡量是否可能会产生某些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造成食品安全危险并不合理,于是特别引入了食品危害性指数来对这一因素进行专门地预警。随着研究深入,有学者提出构建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吴晓峰[11](2015)对食品安全指数构建问题的研究,是把食品安全指数作为一个体系来全面研究,不局限于简单的一个指数编制。孟睿思[12](2015)为进一步开展更加科学可行的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奠定研究基础。拟应用德尔菲法,通过信函调查,以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各项指标、分指标及其权重,来建立食品安全指数模型。秦江萍等[13](2014)笔者在大量研究现有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食品安全指数数学模型,力求通用简单地反映食品安全中的主要问题且为管理部门和大众容易接受,为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和预警体系提供科学的规律与方法,为政府定期发布权威的”食品安全指数” 提供决策依据。张唯一等[14](2014)食品安全指数的理论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模型方法。戴文彬等[15](2015)基于我国食品安全新形势并解决存在的问题,食品安全指数体系由一套反映食品供应链各领域的若干类指标构成,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具体说包括供应源头、加工、市场、流通等环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十分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依据建立的食品安全指数体系,收集相关食品安全数据,计算食品安全指数。吴晓路等[16](2014)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食品企业。主要有三方面内容: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操作规范(SSO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技术。王雷等[17](2011)认为我国食品流通的现状是消费者对食品需求日益小规模多元化,食品流通量很大,其中80%需要在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许多食品在储运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环境、湿度、储运时间等影响导致变质或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王冀宁等[18](2013)认为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是在对市场主体实行准入的基础上,强化对市场食品实施市场准入管理的制度体系,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督,不合格食品将被退出市场,对食品实施全程有效控制。王二朋等[19](2014)认为食品安全风险指标( food safety risk target,FSRT) ,是用来反映食品安全风险情况的具体风险因素的指标化,是编制与统计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所要采用的基础材料,可以用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王冀宁等[20](2014)。拟应用德尔菲法,通过信函调查,以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各项指标、分指标及其权重,来建立食占占安全指数模型。并拟用2013年和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建立的指数模型进行初步验证。

但是上述文献主要从食品安全透明度指数的微观机制上进行研究,然而很少有文献从宏观角度构建食品安全透明度指标分析体系,本文在充分调研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以食品消费透明度状况、食品生产经营透明度状况、食品监管透明度状况3个维度为骨架的我国食品安全透明度指标体系,开展实证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体系进行量值归一、权重计算和累加,得到反映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状况的食品安全透明度指数。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