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毕业论文
2020-02-15 19:57:48
摘 要
新一代农民工逐渐主宰着社会工人群体。从简单的谋生到追求归属感,从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到实现生命价值。因此,不能忽视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由于受到社会、制度、政府、个人等诸多因素缺位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出现“孤岛化”现象,精神家园出现困境。本篇文章意在用文献研究法,个案访谈法等着手探究如今新世纪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现状,分别从网络文化和社区文化了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影响因素。用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在如今的大数据背景下帮助他们进行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城市和发展自我,在城市生活时,能以较成熟的方式解决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路径
Abstract
Gradually,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ake the lead in the community of social work. They extend from simply making a living to pursu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from assuming family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to realizing the value of life. Therefore, the cultural needs of migrant workers cannot be ignored. Due to the absence of social, institutional, government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en "isolated", and their spiritual homes are in trouble.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ural life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ase interview, and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ultural life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culture and community culture. Social work empowerment theory, ecosystem theory and other theories are used to help them carry ou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better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and develop themselves, and solve their difficulties in life in a mature way when they live in the city.
Key Words: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improving path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选题目的 1
1.3选题意义 1
1.3.1理论意义 1
1.3.2现实意义 2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引用理论介绍 3
2.1国外 3
2.2国内 3
2.2.1宏观层面 3
2.2.2中观层面 4
2.2.3微观层面 4
2.3理论介绍 4
2.3.1生态系统理论 4
2.3.2社会支持理论 5
第3章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 7
3.1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 7
3.1.1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文化生活 7
3.1.2新生代农民工社区、企业文化生活 7
3.1.3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文化生活 8
3.2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文化生活 8
第4章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影响因素 10
4.1个人因素 10
4.1.1双重社会认同心理困境 10
4.1.2城市文化融合角度 10
4.2社区和企业因素 11
4.2.1社区氛围层面 11
4.2.2企业文化活动 11
4.3新媒体环境与社会因素 12
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12
第5章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提升路径 14
5.1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素质 14
5.2社区、企业和社会 14
5.2.1社区层面 14
5.2.2企业层面 15
5.2.3社会组织与团体层面 15
5.3社会工作介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社会支持网络 16
5.3.1社会工作:传统服务 16
5.3.2社会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构建大数据桥梁 16
5.3.3社会工作:搭建新生代农民工风采展示平台 17
第6章 结论 18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80年代、90年代的进城务工青年,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有超过一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渐成务工主体,其社会融入问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老一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一般是指出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进城务工民工,受各种历史条件限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信息意识更强[1]。在从农村向城市人口过渡的过程中,物质生活的逐步丰富使他们的需求水平从维持生计转变为发展。期望通过提高生活质量改变自己的人生。新媒体大背景下,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和渗透愈来愈大,年轻农民工思想开放、前卫,追崇时尚、爱好上网、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将工作之余的休闲放在了网络里,一方面逃避城市里那些令他们难受的冷言冷语,一方面,填补他们现实生活中因各种限制不能与城市居民同享的文化生活,但是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虚拟环境过度自由、方便和开放,对于部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农民工来说,他们很难控制互联网对自己的影响,难免沉迷其中,但是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播对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无疑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易造成文化价值观的紊乱[2]。
1.2选题目的
本文通过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分析和解决新媒体背景下他们文化生活的影响因素,结合网络时代的信息工具,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等社交软件,提出相对应的提升路径,在既满足他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基础上,又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与素养,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融合,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网络时代下渴望体验城市文明,希望能在城市成长发展,进而实现人文关怀、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文化权益。
1.3选题意义
1.3.1理论意义
在当前媒体社会时代,探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问题,绕不开从大数据层面解读其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这个问题目前尚未引起有关方面重视。而本课题将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之事添砖加瓦,在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他们利用社交媒体的诸多偏离轨迹的行为,努力寻找服务与需求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意见,从而让新媒体时代中的信息工具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有效知识援助和信息援助,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了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信息。利用信息工具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困难,为他们的社会融入开辟新道路,同时也为之后对这一群体各方面的研究都贡献理论力量。
1.3.2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比社区文化与网络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结合他们对城市融入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利用网络工具主动认同社会,理解城里人的交流方式,与城里人建立长期的交往关系,靠自己的努力留在城市,真正实现市民化,这对于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进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引用理论介绍
农民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出现的一批特殊群体,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国外在文化融入中有一些观点,国内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研究不在少数,但主要以社区文化,单位文化和社团文化为主。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主要研究移民的文化融入问题,其中有基于影响因素的网络模型来研究 “主人”和“客人”之间的互动,以此去分析社会经济收益在移民融入社会的影响程度;也有通过文化资本的分析视角,得出移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能够深入理解机构和结构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感受融入是一个双向的变化和适应过程;罗马尼亚文化方面,政权转变期间,一些以前的优秀文化被重新解释和澄清,这充分体现国家认同在文化融入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2.2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农民工对于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相当透彻的。农民工最早出现是在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民为谋发展,选择到城市生活,他们分布于城市里的各个岗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一批农民工由于年龄限制已退出生产一线,而生于80年代或90年代的新一代农民工站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既包括成长于农村而后进城务工的年轻农民,也包括随老一代农民工在城市成长的农村户籍的青年劳动人口。从小因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农民工生长的环境与城市居民有诸多不同,因此其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是相差甚远,目前对于农民工的研究多为文化融入问题,但是从新媒体背景下,较少探讨如何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网络上的文化融入,但现实中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包括心智尚未成熟的新世纪农民工不在少数,所以了解他们在网络上的文化生活以及从新媒体视角分析如何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是重要且迫切的。
2.2.1宏观层面
宋国英从社会认同的伦理向度指出流入地政府应该鼓励文化经营单位、专家学者、大学生等深入新生代农民工集中的厂区及社区,为其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流动图书馆、法律及社会政策咨询服务会、心理健康讲座、流动儿童家庭亲子关系培训学校、文艺演出等[3]3。从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排斥问题中分析得出中国各级政府应当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对于这一点,许多国内的社会学家都给予赞同。虽然中国目前在解决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问题方面一直在逐渐改善,但是其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仍止步不前,因为农民工们的岗位大多需要加班,时间上或者精力上无法顾及,造成服务与需求脱轨。
2.2.2中观层面
丁成际指出三成以上的农民工从未参加过企业组织的文化活动,因其大多是具有盈利目的,而非单纯去丰富农民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农民工较为抗拒[4]4。孙慧、丘俊超在广州市的抽样调查中表示从未参加企业文化活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占43.3%,其中了解企业活动未被邀请的占7.8%,完全不知道企业有活动的有9.5%,对企业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从而未参加的有26%。但是其相比较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而言,被调查者更积极地参与企业提供的文化活动,组织活动的频率相对更高。受访者称期望企业能提供更多文娱活动[5]5。但是企业文化短板正在于此,大多数企业追求盈利目的,忽视员工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无法从企业文化活动获得相应的精神满足。
2.2.3微观层面
作为夹在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远离家乡但又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情况下,其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匮乏,因此出现 “文化孤岛”现象,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精神文化消费也是处于“夹心层”的尴尬境地,“夹心层”特指处于没有能力享受高端精神文化消费、免费低端精神文化活动却又享受不到的客观状态。对于大多数拿着每月两三千工资农民工而言,对于动辄几十一场的电影或者一个下午好几百的KTV等城市休闲娱乐,实在是望而却步。
在前人的诸多研究中,大多数都赞同影响因素包括制度、政府、社会、组织、自我等几个机制,且提出的构建精神家园的有效路径也大体是基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觉的研究提出的经济消费水平、主体性意识、文化素养、文化氛围和心理素质五个方面,虽然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基础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影响大,有些学者认为国家政府的政策对其影响大,有些学者从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方面研究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些学者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为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绞尽脑汁,但是都没能考虑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居民的网络文化。结合目前大数据的背景,思考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网民的融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合学者们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提升的研究,不管是从社区文化还是从企业文化,学者们对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因素分析都缺乏结合网络时代信息工具的路径。提出的建议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并没有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于信息知识的渴求,对于网络的依赖,没能利用好当下便捷的网络系统。
2.3理论介绍
2.3.1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年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式。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从直接环境(家庭)到间接环境(国家、文化)的几个不同的环境系统中。
以儿童自身为中心的同心圆外嵌有四个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由环境或儿童直接接触的人组成;中间系统是指各种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即儿童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程度,还取决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程度;外部制度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而是产生发展的儿童。父母的工作环境等影响系统是一个外部因素,父母的工作情绪也影响着他们对子女的态度,所以经常会有学者将中间系统与外部系统统称为中观系统,用比较明朗的方式研究个人发展。宏观系统是指儿童生活的大文化环境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之间的差异。
这四个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其他系统交互。有些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提醒我们:1.我们不能把儿童问题分开来看,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与几个系统的互动。2。儿童的发展将受到一些无形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忽视整个环境的影响。它强调发展个体嵌套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个人与系统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人发展。在外行的术语中,他以为人类心理学从小到大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互相嵌套、相互匹配的成长进程[6]6。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个体的主观活动决定了个体的发展方向。一般将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统称为中观系统,此模型可比喻为“俄罗斯套娃”一般的嵌套关系,即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2.3.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利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无偿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总和[7]。
社会支助网络指的是一群人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个人保持其社会身份,并获得情感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和新的社会联系。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他就越能应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个人资源可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拥有的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体的社会网络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功能的水平。社会工作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导向,经由干涉个体的社会网络,强调社会网络在个体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有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欠缺社会网络利用能力等问题的个人,社会工作者致力于为其提供所需的帮助,以扩展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8]8。
它的定义是社会支助的分类方式:(1)客观支助、主观经验支助和使用支助的程度。客观支持又名实际社会支持,包含物质直接支援和社会网络,群体关系的直接存在与参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人们满足社会、身心两重需求的重要资源。主观支持经验又称感知社会支持,即个体所经历的情感支持,即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足水平。它与个体的主观感知密切相关。支持的利用是个体社会支持的利用,有些人可以得到支持,但拒绝他人的帮助。然而,人际支持是相辅相成的。在支持他人的同时,它也为帮助他人奠定了基础。(二)家庭供养、朋友供养、其他供养。这是从社会支持来源的角度进行分类,强调个体对社会中各种社会支持来源的理解。(3)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行为支持。这是一个基于社会支持维度的分类。当然,分类的不同,其内容大多是相互交叉的。1998年以来,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逐步深化。"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减少心理压力、缓解紧张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社会关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朋辈、同事、社会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和物质支持和帮助。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未来街道社工个人职业素质形成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 为灾后社会发展组织社区 定位社会工作外文翻译资料
-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路径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赛博格宣言:20世纪后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外文翻译资料
- 谁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数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人格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工作和精神病学视角下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初级护理中的生物—心理—社会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社区防治犯罪的实践与思考外文翻译资料
- 社论:COVID-19期间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对老年学社会工作的启示外文翻译资料
- 社会支持与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以江西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 从抗争到顺应:科层组织视角下的快递员身份认同与行动策略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