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基于安徽省五河县扶贫政策的思考文献综述

 2020-04-18 20:06:08  

文 献 综 述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反贫困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中,我国于2013年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并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在2020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消除贫困现象。

但通过几年的扶贫政策实践,精准扶贫暴露出诸多问题与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能否及时解决,不仅考验着政府的政策,也考验着国内诸多专家学者。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扶贫模式,国外的扶贫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种:一是”社会保障方案模式”,常见于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来援助贫困群体,以保障贫困人群基本生活;二是”发展级”模式,主要包括巴西等南美洲国家,其核心理念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建设经济中心,发展周边地区,通过社会援助方案和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救助项目等途径来扶贫;三是”满足基本需求”模式,主要在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国家实行,该扶贫模式通过政府改善社会体系,保障贫困群体最低生活水平,加强基建,引进国外优良作物实现增产脱贫。

不难看出,国外的扶贫模式均由政府主导,同时这些政策实施会给政府带来较大财政压力。

除此以外,这些措施无法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并且会形成政策依赖性,无法彻底脱贫[1]。

关于我国自1949年以来的扶贫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此阶段尚未有专门扶贫政策,而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改善贫困状况;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期,此阶段政府对贫困治理认知逐渐深化,同时学术界也为政府提供了政策建议,国家的全面贫困状况得到了改变,逐渐缩减为区域性贫困,同时中央政府开始探索专门性扶贫政策。

1994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目标是用7年时间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第三个阶段为21世纪初至今,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农村温饱问题得到基本阶段,与此同时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问题频发,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深化,政府所面临的贫困问题也变得更为复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此后精准扶贫成为我国扶贫政策的主要战略和重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