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0-03-28 12:13:03
关于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问题在一下的一些成果中有所体现:
徐祖荣在《我国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及制度改进》中写到: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20 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 志愿服务事业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和理念, 在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的扶助功能、疏导功能、教化功能和凝聚功能, 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但毋庸讳言, 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在发展理念、活动规模、社会影响、法制建设等方面与西方成熟的志愿服务之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如果不引起关注和重视并及时解决, 将会制约这项崇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东在《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中讲到:虽然美国公民比较频繁地从一个居住社区迁移到另一个社区,但对所到之地都有着强烈的社区环保意识、邻里互助意识,并参与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去。据资料统计,1999 年,美国56 %的18 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2000 年,44 %的26 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工作量超过9 百万全日制雇员,工值2 390 亿美元。
可见社区及与之相关联的社区服务在美国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的社区文化才刚起步,社区志愿服务更是处于幼儿时期,需要极大的呵护才能让它茁壮成长起来。
王艳在《志愿服务组织与激励制度分析》一文中认为,自愿性是社区志愿服务的本质特征, 成熟的社区志愿服务不应由政府唱主角, 而应由社区内的居民来唱主角, 这也是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目前, 在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社会道德的基础薄弱, 民众公益意识淡薄, 且中国又缺少志愿服务的传统,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发展社区志愿服务, 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 现阶段通过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和许多群众团体, 利用行政和组织力量, 积极发动并组织社区成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 是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
侯国凤、邹照兰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对策分析》中认为,志愿服务在国际上正成为一种潮流,逐渐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2008年10月6日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一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志愿者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领导,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必须依靠政府的倡导、社区志愿组织的推动、政策法规的规范与促进、社区全体公民的参与、社会工作的引领。
在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和市场提供。受到管理成本和市场规律的制约,其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了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扮演着”添加剂”和”润滑剂”的角色,已成为协调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社区志愿服务在我国作为一项新事物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其向纵深方向发展。
毕素华在《社区志愿激励机制探析:个人和组织的两层面分析》中提到:在当下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在利益的纠葛中不断分化和激烈,社会风险系数也有爬升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加强社会信任和志愿精神的建设,建构起人们对这个社会的认同感。而社会信任和志愿精神的建设不仅要从宏观上宣传造势,更要从社会最基层着手进行,这就要求加强对社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关注。而关注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要研究社区志愿激励的问题。
侯东喜、张盈、任伟《科学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的建设》在一文中写到:近年来,志愿服务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和倡导,正在成为一项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现代文明的世界性社会运动。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时代期待着中国能尽快迈入国际志愿者时代。十几年来,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要能够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从而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大学生是现在我国社区志愿服务者的主要来源之一,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解决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