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苷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30 21:49:34
文 献 综 述 1.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1骨质疏松症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主要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破坏和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临床表现多为疼痛、身长缩短、驼背、骨折等。
1.2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和老年型骨质疏松症(Ⅱ型)。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各种原发疾病引起。
还有一类就是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导致各类骨质疏松症的骨丢失病因很多也很复杂, 并且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但任何原因所致的峰值 (BMI) 下降, 骨吸收增加和形成不足都可以引起骨量降低和骨脆性增加。
目前认为激素调控、细胞因子、营养状况、生活习惯、遗传因素、药物和疾病、运动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
1.2.1激素调控 VEDIS等[1]很多学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 卵巢摘除或者过早闭经的女性, 由于雌激素的不分泌或者分泌过少, 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雌激素正常分泌或者绝经较晚的女性高, 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妇女应用雌激素观察后发现, 妇女的骨密度显著增加, 骨的再矿化加速, 能够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
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李万根等[2]研究认为, 雌激素主要通过钙调节激素 (甲状腺素、1.25双羟维生素D3、降钙素) 而影响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