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NS3抑制剂合成-2文献综述
2020-06-11 20:56:55
文 献 综 述
一.登革病毒概述
登革病毒(DENV),是一种黄病毒属病毒。其是一类具有单正链RNA的病毒性病原体,主要通过埃及依蚊和白蚊依蚊等媒介昆虫传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发的疾病。据研究表明登革热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流行,除了南极洲之外所有大陆均有分布[1]。此外,登革病毒还可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全球每年大约有3.9亿人感染登革病毒,其中约有9600万表现临床症状[2]。
由于DENV抗体依赖增强(ADE)作用及对病毒致病机理的尚未完全阐明都阻碍了登革热疾病的防止与治疗药物的开发和应用。目前, 仍然依靠控制蚊媒的传播来预防登革热的传播, 安全有效的登革病毒抑制剂药物仍处于研究阶段之中。
综上可知,登革热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1.1 登革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50nm,其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和病毒衣壳蛋白组成的20面立体的核衣壳结构,其基因组全长约10~11kb,其中5#8217;端为帽子结构,3#8217;端缺乏poly(A)尾,基因组的5#8217;端和3#8217;端都有一段非编码区。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共编码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膜蛋白(M),包膜蛋白(E)和七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3]。基于RNA基因组大小的限制,登革病毒必须最大化他的编码能力。所以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在整个生命周期经常行使着多重功能,尽管部分蛋白的功能到现在还不能完全了解。
据研究,登革病毒C蛋白包裹病毒,不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4];M蛋白[5] 与E蛋白可诱导产生中和性抗体[6] 现科研工作者也普遍认同E蛋白与病毒入侵细胞有关。E蛋白需要暴露其受体才能产生感染能力,而膜蛋白前体prM被认为有保护E蛋白不被PH诱导的重组和过早融合的作用,甚至可能在E蛋白正确折叠和组装过程中当作一个分子伴侣[7]。
NS1蛋白有三种存在形式:1.保留在内质网中,2.锚定在膜上,3.分泌型。研究发现NS1的糖基化与病毒在蚊虫体内的复制和在小鼠体内的神经毒性密切相关[8]。
NS3蛋白是登革病毒所编码的一种重要蛋白,其N端是一种具有丝氨酸蛋白酶催化三联体结构的类胰蛋白酶。NS3主要参与登革病毒编码的前体蛋白剪切,这对病毒的成熟以及复制都十分关键。NS3的蛋白酶活性需要在NS2B的存在时才能被激活,作为辅因子的NS2B可以将NS3的酶活力提高3300-6600倍。由于目标复合蛋白NS2B/NS3pro对登革病毒成熟以及复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抗登革病毒药物开发靶点。因此,NS2B/NS3pro的抑制剂的发现与作用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9]。
NS5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甲基转移酶等作用。NS5还可通过激活CAAT和增强子结合蛋白诱导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介素-8的转录和翻译。
NS2和NS4为疏水性蛋白,对膜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据研究显示,NS2可能参与多聚蛋白的水解过程而NS4可能与RNA复制有关。
1.2 登革病毒致病机理
抗体依赖性的增强作用(ADE):所谓ADE是指在相关抗体存在时,病毒对靶细胞的感染性增强。研究表明,人体中DENV复制的主要靶细胞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10]。ADE可以诱发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机体在第一次感染登革病毒后,产生中和抗体、增强性抗体等抗体。当再次感染同型病毒,则中和抗体中和病毒而终止感染;但若再次感染为异型病毒,第1次感染产生的抗体能与再次感染的病毒颗粒相结合,形成对单核细胞具亲嗜性的病毒- 抗体复合物,通过IgG的Fc受体结合到单核细胞表面,随着吞噬作用病毒进入细胞内大量繁殖。这些感染的细胞可以携带病毒播散,引起全身性的感染。同时,机体的免疫作用、病毒抗体复合物等内源性刺激物作用被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感染时,可以激活细胞释放大量的活性因子,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出血、休克等一系列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