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景观在湿地公园设计的应用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06 09:53:36
英语原文共 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生产性景观在湿地公园设计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计后果地去开发自然资源,肆意地去破坏生症系统。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链被打断。近年来,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人们合理利用plusmn;地资源并开创了一种生产性景观。生产性景观是对现有景观的一种回本溯源、返璞归真的景观类型,并且由于湿地公园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成为生态湿地和城市公园的一种有机连接。为了激发城市更大的生态效益,生产性景观将会被引入湿地公园的设计规划中。本文从生产性景观的定义概念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景观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湿地公园的案例。对于湿地公园的设计实践及理论的思考旨在为未来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产性景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态意识的提高,居民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并要求创造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人口密度的增加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了生产性景观和湿地公园,根据当地情况使用生产性景观,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生产性湿地公园的规划应从生态、旅游、农业等多方面保护湿地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有必要促进旅游业,探索当地主题,并保持原始风貌。本文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向,为生产性景观的规划设计提出了一种创造性的应用方式——创造一种具有多种生产性景观的能量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性景观产品和尽量减少湿地公园的资源消耗。
2生产性景观概述
2.1生产性景观的定义
生产性景观,是生产过程发生的场所,或发生后的遗存,它具有天然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价值导向。它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劳动,它集合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包括自然人的改造生产(如农业生产和加工)和自然资源(工业生产),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景观【1】。城市公园、绿色开放空间,或在城市内任何不确定用途的空间(空地、老房子、稼地等被城市化所搁置的空间)都有可能成为生产性景观,为周围社区居民提供资源(能源、回收利用雨水、季节性生态食品)的绿色引擎【2】。生产性景观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例如林业生产、渔业生产、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及能源生产等【3】。生产型景观除了具有一般城市绿地所具备的休闲娱乐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外,还具有非常明显的功能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供应、增加人与场地的互动和强化景观地方特征等方面【4】。
2.2生产性景观的分类
生产性景观除了有丰富的农作物产出,更有多种生态及自然能源的产出,根据产出的物质类型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类:农业生产型和能源型生产型。
2.2.1农业型生产性景观
由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所形成的农业景观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生产性景观,它是人类创造面积最大的一种景观,承载了长久来由农业生产积累下来的农业文化。农业景观同农业生产的过程同步,随季节的更替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它用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作物生命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春耕和秋收时节,这类生产性景观更能直接展现自然生态与人工劳作的和谐之美。农业景观作为生产性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稻田景观、花田景观、菜地景观、果园景观与林地景观五个类型。
2.2.2能源型生产性景观
这类景观是通过间接地创造绿色能源为人们服务来体现其生产性的。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工作的路灯、交通信号灯等设施逐渐出现在城市中。绿色清洁能源的产出,不仅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景观自身甚至当地对能源的需求。对雨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于城市景观建设,属于生产性景观对自然资源再加工的范畴。无论是风车、太阳能电池板还是雨水净化系统,他们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装置机械,更是具有能源产出能力的生产性景观。能源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支柱。因此,这类景观的生产性更为重要。
2.3生产性景观的价值
2.3.1参与互动价值
现在多数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人们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景观,只是单方面的去欣赏体验营造好的景色,不能与之互动交流。而在生产性景观中,大部分的植物为农作物,人们除了观看,还有了参与的可能。工作之外娱乐为目的劳动是一种能让人身也得到放松的娱乐方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加入生产性景观,可为市民提供参与农业劳作的条件,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实感,亲身参与到美化城市的进程中,体验农作劳动,充实生活。
2.3.2自然生态价值
在具有现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城市,工业文明已经终结。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允许再被破坏了。发展生态文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产性景观的存在条件一大部分都依赖于自然,可被看作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是一种可持续的生长发展过程。另外因为农作物从生产性景观产出,成为食物链的一部分,为鸟类及昆虫创造了栖息繁殖的条件,由此提高了城市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随之城市的景色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活力,与此同时,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3.3娱乐教育价值
由于人们在参与农作物的培护时,人们在劳动的同时也是对身体的锻炼和培养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生产性景观不仅拥有农作物这一元素,还有相关的农业工具。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很少能接触到这些。孩子能够在操作中体验,这些过程为孩子的成长带来实用的经验,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3.4观赏价值
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个明显的动态变化过程。从农作物的角度来说,幼苗在不断升高,农作物的密度和枝叶也在变化,从而影响到了区域的空间变化。当还是幼苗的时候,农作物与农作物之间的空间较大而且高度低,因此在一定的空间给人们宽阔的感受与视野,随着农作物的逐渐生长,其高度在增高的同时,枝叶也更加繁茂,使得空间变得更加有层次感,景观变得更加丰富。随着生长周期发展,其农作物的色彩也发生着变化,从嫩绿色到深绿再到金黄色,农作物颜色的演变过程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给予城市景观新的景象。
2.3.5额外的经济价值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开始了重复欧洲百年前发生的“城市美化运动”,一味的建造只满足视觉效果的景观和大广场,而所种植的植物也是不准人亲近的草坪和树木。生产性景观在城市中的应用,除了通常的专业维修,也可以通过社区居民参与维护景观,大大降低了成本。
3湿地公园概述
3.1湿地的定义
湿地结合了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拥有独特的栖息地和多样化的物种,是地球上最富生产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强调水文、泥土、湿地植被这三种元素的同时存在,并且水深一般不超过2米。被地表水或地下水渗透的湿生或水生植物,有着显著的生物积累和淹没特征。湿地环境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再生产,其表面通常被水覆盖或是常年充满水。湿地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5】。
3.2湿地公园的定义
湿地公园作为生态湿地与城市公园的有机结合,拥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并对其进行保护,同时还作为公园为人类提供科普教育为主导的旅游观光功能。
建设部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指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以下条件【6】:
(1)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
(2)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
(3)占地500亩(33.33hm2)以上能够作为公园的;
(4)具有天然湿地类型的,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代表性的。
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7】提出了国家湿地公园的概念:
国家湿地公园的面积应在20hm2上;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面积一般应占总面积的60%上;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筑设施、人文景观及整体风格应与湿地景观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生态系统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
湿地公园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他是兼具物种及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湿地公园应保持该区域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8】。
4湿地公园的特征
从湿地公园的概念中可总结出其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公园中湿地景观占主导地位;第二,拥有一定规模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过程较好,生态特征明显或者是湿地生境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具备湿地生态恢复的条件;第三,具有物种及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等特殊功能。
4.1湿地公园的生态特征
(1)受人为干扰较大:
湿地公园是部分具有人为参与建造与自然湿地相结合的游憩环境,相对于纯自然湿地受到较多人为干扰,在对场地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同时也适度地改善了环境的原有缺陷。一方面为了满足于生态旅游和教育等功能的需求,湿地公园在建造过程中湿地分布相对不均,湿地类型多样,斑块面积较小且连接度低,生态敏感性高,系统的结构不稳定,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人工种植的植物多,群落结构构建不合理;水位自我调节及净化能力弱,需要依靠人工调节,湿地水文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另一方面,在公园构建中人为对场地内部生态环境进行调整,改善原有环境中的缺陷,修复遭受破坏的生境,如采取人为土壤熟化的方式改善淤泥质土,降低过水速度,调整河流蜿蜒性,扩大滩地及引入适宜性物种等。
(2)空间异质性大,生物多样性高:
因为受人为干扰较多,规模较小的湿地公园与自然湿地保护区相比,其环境内部湿地分布不均匀,面积通常较小,空间与生境的异质性很高。为了满足观赏游憩的功能,湿地公园中一般会营造多种类型的湿地景观,如苔原湿地景观、灌丛湿地景观、森林湿地景观等,使得湿地公园中植物和动物的种类与单一的植被群落自然湿地相比更加繁多。
(3)生态不稳定:
湿地生态系统是存在于湿生生境和陆生生境之间的一个生态系统,其本身并不稳定。在植物配置时,湿地公园一般会人为选择一种或几种景观效益好的植物作为优势种栽植,但在生存条件下降时,这种人为设计的植物群落结构容易受到杂草入侵而衰退。
4.2湿地公园的空间特征
(1)空间较为均质:
湿地公园内建筑数量较少,建筑规模小,多为自然式的湿地景观。空间构成一般以自然式的水面,河岸线和植物群落为主,空间形态较为均质。
(2)较少的竖向变化:
因为湿地所在位置是陆地向水域的一个过度地带,所以多数湿地公园所在区域地势都比较平坦且高差变化小。公园内建筑体量比较小并且分布分散,水域面积大而开阔,所天际线平缓。
(3)版块破碎度高:
湿地的半陆地半水面的将性,水域和陆地相互交错,使得区域内的水岸线尤为曲折,岛屿数量多,斑块破碎度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公园。
5生产性景观的案例研究
5.1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
被称作为田之艺术的被格兰特公园,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呈现和城市景观自然周期运动的图景。公园在规划设计时,以芝加哥农业遗产的玉米地为主体,在作为景观基质的同时,也是一个循环的农业生产过程。由于各季节的农作物的不同,公园中的艺术展览、观赏游玩和聚会等活动都随着农作物季节的交替而发生着变化。每到北格兰特公园这片艺术之田播种和收割时,是整个芝加哥焕发出新的活力的时刻,是芝加哥人民的一大盛事,也将成为能够见证城市发展的最优场所(见“图一”)。
图一 公园效果图
5.2方案定位和总体布局
北格兰特公园设计方案定位于创造能够为提供人们交流和文化交融的自然环境的最佳场所,并打造生产性景观。它将由多样的元素构成,包括艺术盒子、架空步行道、各样的观景平台和湿地,以及果园、农田、蔬菜园等生产要素。在总体布局上,将分为兰个部分,包括艺术之田、癌症幸存者的花园和芝加哥湿地,通过列植的树木带做隔断,并由高架桥相连接(如图二)。道路在公园的生产性景观中蜿蜒贯通,而农作物中的路径为人们交流和聚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芝术之田是三个区域内面积最大的,在项目区的西侧,主体是玉米地。在艺术之田的南端是一个蔬菜园,而西端是多个果园构成的,北端是还在规划中的博物馆和游乐场,艺术之田是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产的地方。癌症幸存者的花园是原场地就有的场所,与艺术之田相连接,并保存在新公园中。芝加哥湿地位于整个项目区的东边的低注地,是理想的雨水收集区,打造为保护性湿地,成为公园与周围湖滨带的缓冲净化区,同时人们无法进入此块区域,保持原有的自然生态状态,通过高架步行道和观景平台供游人步行与观赏,将湿地环境尽收眼底。
图二 公园平面图
5.3设计策略
将项目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规划设计,首要的就是要考虑方案的可实施性、实际的功能情况和场地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5507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