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装置艺术设计——由表及里毕业论文
2020-02-19 10:03:34
摘 要
社会发展的多样化让大众越来越多的接触到艺术作品,而大多数人都只关注到艺术品的表象。本文从表面出发,分析艺术作品的另一面,呼吁更多的观众走进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也更了解装置艺术想要传达的思想概念。用问卷调研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得到数据,并从中分析探讨得出结论。不仅仅是装置艺术,对所有的艺术作品来说它的另一面都是很重要的。观看者需要将自己置入艺术作品中,体会它想表达的含义,或者可以更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和创作心理,跟它产生不一样的共鸣。
关键词:艺术创作;创作心理;装置艺术
Abstrac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makes people more and more exposed to artistic works,while most people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earance of it.Starting from the surfa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ther side of artistic works, appeals to more audiences to go into various artistic works,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ideas and concepts that installation art wants to convey.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ase analysis to obtain data, and draws conclusions from it. It is not just the art of install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all the other pieces of art. Our viewers need to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works of ar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they want to express, or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s creative emotions and creative psychology, and it has a different resonance.
Key Words:Artistic creation;Creative psychology;Installation art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预期目标 2
第2章 艺术作品的孤独绽放 3
2.1 由动物表演的两个面引起思考 3
2.1.1 动物表演两面性分析探讨 3
2.1.2 大众对艺术作品呈现及创作的理解调研 3
2.2 从表面深入内部分析作品呈现 6
2.3 装置艺术作品创作及艺术家创作心理剖析 8
第3章 《The other side》——装置艺术创作 10
3.1 设计思路 10
3.2 设计说明 10
3.3 草图绘制与思考 10
3.4 呈现过程及成品展示 12
第4章 结语及未来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 绪论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不缺少的就是艺术创作,早在新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将艺术雕刻在洞穴岩石上。随着人类的审美、创作工具、生活经验和科技等的进步,艺术创作已经不局限于某种单一形式。大量有才华的艺术家为人类留下了数不尽的文明瑰宝。
但是在艺术盛行的同时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声音。梵高生前创作无数画作,在他自杀去世之前只卖出过一幅。他的作品充满超前的艺术性,在他生活的时代人们欣赏水平无法达到他作品的高度,他创作的艰辛和为艺术付出的努力被忽略,最后抑郁自杀身亡。
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呈现原本就没有那么简单,它的另一面包含太多心血和付出,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有着它的深意以及艺术家想通过它传递的信息。在艺术作品上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它的表面,我们要去理解它们的美,更要试着了解它的另一面。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艺术创作是人类在精神层面上进行的生产活动,用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它将社会生活作为创造力的源泉,它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生产,本质上是一种独立、纯粹、特殊的审美创造。艺术创作是文化创作的主要部分,它是艺术家自身内心情感的展现以及心灵世界的映像,表达的更多是作者本身固有的想法与观念。
一件艺术品或者艺术行为的产生没有旁观者看上去那么简单,所有的艺术创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都见证了艺术家呕心沥血的刻画与雕琢。艺术作品的展现不能仅仅关注表象的美好与设计,要让社会大众对艺术作品创作背后的历程产生兴趣,尊重每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尊重每一个艺术创作者为作品所作出的努力,让观众了解艺术作品的另一面。
我们也许可以在了解艺术品的过程中发掘出很多美好的意象,也许可以在逐渐深入中看到它的残忍。我们需要分析某种艺术创作或思想表达背后的可取之处或者应该摒弃的地方。从艺术作品的表面展现出发,再从深入的探讨分析中得到启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更多的是对在艺术创作中作者情感与心理占主导位置对作品呈现表象的分析,以及对某一个引起社会广大讨论的艺术家的分析。
在李凌,谢敏,艺术创作题材与创作者心理情结[[1]]的关系一文中能了解到,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而艺术家本身的个性、情绪、情感以及内心深处的情结都会影响到创作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一件艺术作品的表面并不能展现出作者完整的创作历程与作者本身的心理及思考,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并分析出作品与艺术家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李依静,揭开艺术作品的另一副面孔——从精神分析批评解读草间弥生作品[[2]]一文中,主要将艺术家草间弥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她的家庭生活延申到她的作品,分析艺术家某一阶段的心理波动对其阶段性作品的影响。草间弥生通过圆点的艺术来释放出自己被压抑的私欲。圆点的反复使用和放置是草间用心灵对世界的观察和发现,圆点是她潜意识中渴望被爱的信号。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与作者本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紧密相连的,每一件艺术作品的细节里都有艺术家心理的映射,我们所需要探讨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更要由表及里的对艺术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国外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大多数关于在艺术创作中生活或信仰对艺术家产生的影响,艺术家的很多创意来源和最终作品呈现都来源于生活。比如面对的很多现实问题,战争等等,例如引起争议的著名的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想表达的就是战争与饥荒对人类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而在这副作品的背后是获奖两个月就自杀身亡的摄影师凯文·卡特。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件艺术作品不仅仅只有表面的展现,它背后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与艺术家真正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还需要更深入的寻找与探索。
1.3 预期目标
在研究中努力深入,将一些艺术家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进行挖掘。不仅要探讨艺术作品的本身,对艺术作品的展现进行分析,也要探讨艺术家的心理以及创作过程,得到艺术家想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的深层含义。
在设计中不仅仅需要注重表面的华丽,更要表达出作品的深意,要让观看者对于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有所思考。
第2章 艺术作品的孤独绽放
2.1 由动物表演的两个面引起思考
2.1.1 动物表演两面性分析探讨
长久以来,是否取缔动物表演这一话题依旧深深扎根于群众心中。动物表演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动物伦理的发展和相关动物保护政策的实施,动物表演活动遭到媒体和民众的诸多批评与抵制。[[3]]从表面来看,这是动物园或某些表演者赖以生存的工具,观众付费观看表演,获得愉悦。可看似光鲜的表演背后却藏着无数的辛酸与悲哀,不止是训练者的,也是动物的。训练者在台前光鲜,动物在台前卖力表演。台后,动物们所遭受的是无尽的鞭打、折磨,仅仅为了在台前“听话”、“类人”。
动物表演的台前:动物表演主要有两种形式,模仿人类的运动和进行危险困难的杂技动作。大部分从事表演的动物是野生动物,如大象、老虎、狮子、熊、猴子、海豚、海豹等。常见的表演内容包括:大象骑自行车或踢足球、狮子散步、黑熊走钢丝、头入虎口、老虎狮子钻火圈、山羊踩高跷以及海豚和海狮顶球等。
动物表演的幕后:为了让动物服从人类的指令或者满足人类的要求,人类可以对动物进行繁育或者驯化。这二者有根本的区别,繁育只是让动物能够在人类控制下传宗接代,而驯化则要求动物的基因性状发生改变,将野生动物变成家禽家畜。
所有的观赏动物和表演动物中,大部分都与野生种群一样,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基因里是带有表演性的。也就是说,让动物表演,会违逆大部分动物的天性。动物表演的表面光鲜,背后残忍。所有的事情并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那样,也许背后有很多的艰辛或残忍的另一面。我们不能只注重表面忽视内在,更需要从表面深入到事物内部。正如艺术作品的呈现一样,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呈现,还需要从作品出发,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创作方式,真正看到艺术作品的另一面。
2.1.2 大众对艺术作品呈现及创作的理解调研
调查对象及抽样:为了准确、快速、方便地得出调查结果,此次调查我采取了简单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并按照年龄的不同将受访者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这样不仅节省了调查的时间,也可通过调查不同社会群体的看法,更全面地了解人们对于艺术作品及其创作历程的关注和认识程度。
调查结果: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收回问卷33份,有效回收率94.28%。其中,在校学生占51.52%,在职人员占39.39%,自由职业占6.06%,退休人员占3.03%。
(二)问卷统计资料分析
①人们对于艺术类展览的接触和认识:从调查结果来看,54.55%的受访者表示接触过,但不经常,21.21%的受访者从未接触过艺术类展览,只有少数人经常参观艺术类展览。而据查阅资料了解到,艺术展览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建立在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艺术作品通过展览的方式得以呈现,供大众品读与欣赏,被收藏家珍藏,被艺术评论家评论。
由此可见,人们在平常生活中虽有较大可能接触艺术类展览,但很少会深入具体地了解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历程缺乏准确的认知,这也是我们此次调查的一个目的,即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艺术作品,从而使大众了解艺术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图2.1 观展频次调查
②观展的主要原因:受访者中66.67%表示观看艺术类展览的主要原因是放松自我,其次是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占总人数的51.52%,而为了工作、学习的要求和拍照打卡观展的受访者并不多。除此之外,39.39%的受访者是为了陪伴他人前往而观展的。
图2.2 观展目的调查
③在观展或者网上浏览艺术作品时,72.73%的受访者的认为是他们有很多无法理解
的艺术作品,而27.27%的人认为无法理解的艺术作品较少,没有受访者觉得自己能理解所有的艺术作品。
图2.3 作品理解情况调查
④谈及对于喜欢的或看不懂的作品有没有尝试理解它的表达意图时,45.45%的受访者表示会偶尔尝试理解作品的表达意图,经常和一般的受访者各占21.21%,而9.09%的受访者从不去理解作品的表达意图,只有3.03%的受访者是总是尝试理解喜欢的或看不懂作品的表达意图。
图2.4 对作品深入分析与否调查
⑤认为作者本身的经历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及艺术作品的呈现有较大影响的受访者占84.85%,另外有6.06%的受访者认为有较小的影响,只有9.09%的受访者认为作者本身的经历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及艺术作品的呈现完全没有影响。
图2.5作品与作者关联性思考调查
正是由于人们对艺术作品及其创作历程不够了解,错估了艺术作品对于一个人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才会导致部分人即使有喜欢的或看不懂的艺术作品,但也不会尝试去理解它的表达意图。我们应该致力于对艺术作品及其创作历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普及和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它们,让这些艺术家的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的尊重。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①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表达意图及其创作历程不够了解,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对艺术作品的轻视以及理解不到位。
②“艺术作品的另一面”是很宽泛的描述。选题的目的是要让观众了解到更多的关于艺术作品的细节,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只能单纯看到这件艺术作品的美或丑。
③大多数人认为作者的心理与经历会影响到作品的呈现。就像草间弥生一样,她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所以她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她的创作风格受心理影响怪诞疯狂,所以她也被大众称为“精神病艺术家”。
所以很多艺术作品需要我们从表面出发,更深入地去探究隐藏在它背后的其他画面。在研究中努力深入,将一些艺术家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进行挖掘。不仅要探讨艺术作品的本身,对作品的展现进行分析,也要探讨艺术家的心理以及创作过程,得到艺术家想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的深层含义。
2.2 从表面深入内部分析作品呈现
艺术品可以说是两面性最强的东西了。热爱它的人疯狂热爱,不懂它的人不断批评。古今中外,有太多太多的艺术作品不被人理解,观众往往只注重表面很少去欣赏它真正想表达的语言。
图2.6 草间弥生艺术作品
草间弥生作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欣赏,她的很多作品都不只是单一呈现的某个画面,更多的是她内心世界的写照。其实大众对于草间弥生的追逐,以及国际上对她的认可,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受到大众疯狂追逐之前,她却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和坚持,去抵抗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污蔑和嘲笑。
她的装置艺术及行为艺术作品吸引了很多艺术爱好者,她的波点艺术被众人所喜爱,充斥着怪诞与疯狂。她想通过波点与波点之间的连续性和间隔性,制造一个无限延伸的空间,她本人沉迷其中,观者也无法找到那个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边界。
其实不只是她的作品引人深思,作为艺术家本人她的经历也值得大众了解,她是一个典型的被个人生活经历与创作心理影响的艺术家。年幼时噩梦一般的生活使她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进而演化成精神病。同样的事物,普通人看上去是一整体,但是草间看去就好似看到了事物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她看见了细胞和分子,所以她画出了波点,她认为那是宇宙和自然的信号。
不了解她作品另一面的人也无法理解与欣赏她的作品,所以对于所有人来说任何东西都不能片面的只看表象,也许我们去发掘艺术作品的另一面就能得到不一样的视角,从而有另一种理解也能使自己得到升华。
图2.7 《饥饿的苏丹》
《饥饿的苏丹》在1993年于纽约时报发表后引发了全世界的热议。在上图中,一个骨瘦如柴的苏丹女孩蜷缩在地上,一只秃鹫虎视眈眈地盯着她,好似死神降临人间。照片发表后,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为此获得了普利策奖,但是,他也从此陷入了争议。人们不理解他为什么为了拍摄这张照片而让小女孩成为秃鹫的猎物,为什么他可以救小女孩却残忍的观看并拍摄照片,难道仅仅是为了荣誉?
其实在作品背后他想表达的是战争与饥荒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让更多的人看到战争的残酷,表达渴望和平的诉求。他希望人们能从照片中得到好的启示让世界有更好的未来。而且作者在拍摄完之后赶走了秃鹫,救了女孩。可就是这样的争议让作者在获奖几个月后自杀身亡。
确实这个作品的表面有些许残酷,但在它的背后传递出来却是对和平的渴望。所有的艺术作品及艺术创作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也需要社会大众更深入了解,这也是我真正想做这个选题的原因,希望艺术作品的存在即合理。
2.3 装置艺术作品创作及艺术家创作心理剖析
艺术家的创作在每一个时代背景下都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单纯分析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很年轻的艺术,它始于六十年代,与其他艺术发展一样,装置艺术的发展由单一和复杂的多个概念主导,并且还受到其自身发展经验积累的推动。装置艺术是中国现代前卫艺术的重要艺术风格,装置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对传统艺术的反应和超越。主要表现为:超越艺术与物体的世界;艺术与观众的二重性;艺术家的设计、作品的自给自足、观众参与艺术活动的三位一体;超越有限生命形象模糊性的意义解释;社会参与、反思和批判。
装置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离不开观众的参与,有了与人的互动有了观众的思考它才更完美。它在创作中有很多随意性,比其他的艺术创作方式更自由,也能更直观的展示它所想表达的东西。由于它的高参与性,也使它更受观众欢迎。它的创作是天马星空的,从日常生活到天文地理都可以成为它的一部分,它贴近生活,接受度高,对于一些大胆的艺术家来说它可以“乱来”。
艺术家在创作装置艺术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一些艺术家注重于用装置艺术表达内心世界。例如Tony·Oursler,他擅用影像结合眼睛的艺术,借此来模拟出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表达这些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生活,使各式各样各行各业的观众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同时他也给予了投影仪、电视机等等科技用品生命,使它们鲜活起来。还有很多艺术家喜欢用装置艺术让观众对社会生活和一些社会现象展开思考。例如中国当代女性装置艺术家林天苗,她创作过很多为女性发声的作品,她的装置带有强烈的社会性,关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联。她的创作带有情感性,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研究出情感注入对于装置艺术作品的重要,有了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才有了灵魂。
艺术家的创作心理往往与个人或者社会有关,他们将内心的感受用美好的方式表达出来,赋予艺术作品更多的意义,让艺术作品跟人产生共鸣。同时,艺术作品的呈现从来不只是简单二维画面可以概括的。它本身就包含很多作者的想法或者意图向大众传达的观念。一件艺术品或者艺术行为的产生没有旁观者看上去那么简单,所有的艺术创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都见证了艺术家呕心沥血的刻画与雕琢。我们需要探讨某种艺术创作或思想表达背后的可取之处或者应该摒弃的地方。
以上是毕业论文大纲或资料介绍,该课题完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请添加微信获取,微信号:bysjorg。
相关图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