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方式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2-01-12 22:18:50
全文总字数:553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土壤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土壤耕作及施肥是创造高产的有效途径。主要的农艺措施中,调节土壤的主要途径是土地的耕作方式,合理的耕作方式用于改善土壤结构,协调耕层土壤的各项因素,为作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同时提高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长期单模式农业使土壤结构变差,体积密度增加,保水性和保持能力不足,严重影响根系生长和植物营养吸收,导致产量降低。施加生物炭及秸秆还田当今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和营养条件,使植物生长旺盛,延缓衰老,增加植物营养吸收,速率和产量[1]。
本实验重点研究玉米大豆的耕作方式,通过作物的连作,免耕,秸秆还田,施加生物炭这几种常见的耕作方式后作物的氮磷钾含量的比较,分析作物养分的吸收情况,分析每种耕作方式的优劣。
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玉米种植效率的提高,生产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连作和单一作物产量导致病虫害,生产中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壤退化,降低生产力和恶化生态环境[2]。免耕技术起源于美国。免耕不仅减轻了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有效地减少了土壤侵蚀,提高了土壤侵蚀能力,改善和恢复了土壤肥力,对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3—4]。目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加,生物炭可以作为减碳手段。生物炭在土壤中的应用可以固定土壤中的有机碳,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它还可以增加植物的营养吸收,提高作物产量[5]。施加生物炭及秸秆还田是当今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不仅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和养分条件,使作物生长健壮,延缓衰老,并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率和产量。本研究设置的管理方式有:1)大豆连作;2)大豆免耕;3)大豆秸秆还田;4)玉米连作;5)玉米添加生物炭。通过不同的耕作处理下作物养分吸收的对照,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玉米大豆的生长发育、养分及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征,揭示了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当地作物生产及理想耕层的创建提供参考。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对象为连作大豆,免耕大豆,秸秆还田大豆,连作玉米,生物炭玉米的秸秆,籽粒,根,主要测定秸秆,籽粒,根的总氮,总磷,总钾的含量。
研究内容为: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1.1试验材料
本试验设计五种处理,分别为连作大豆,免耕大豆,秸秆还田大豆,连作玉米,生物炭玉米。获取根系、秸秆和籽粒三部分,并磨成粉末,测定各部分氮、磷和钾含量。
1.2试验方法
4. 参考文献
[1]李亭亭. 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3. [2]丁素荣. 大豆-玉米不同轮作模式效果评价[A]. 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2017:1. [3] 李定强,卓幕宁.免耕农业制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4] 盖志佳,刘婧琦,刘爱群.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13(6):4-8 [5]张晗芝.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 [6]陈雪飞,李善斌,敖方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2):139-140. [7] 陈晓燕,魏孟华,许航.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技术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的影响[J].基层农技推广,2018,6(10):17-20. [8] ZHAO H, SUN B F, LU F, ZHANG G, WANG X K,OUYANG ZY. Straw incorporation strategy on cereal crop yield in China. CropScience, 2015, 55: 1773-1781. [9] HAN K H, CHOI W J, HAN G H, YUN SI, YOO S H, RO H M.Urea-nitrogen transformation and compost–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threedifferent soils as aff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th nitrogen inputs.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4, 39: 193-199. [10]刘世平.长期少免耕土壤供肥特征及水稻吸肥规律的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5,16(2):77-80. [11] 陈素英,张喜英,胡春胜.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过程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4):55-58. [12] Ike L F.Soil and crop response to different tillage practices in a ferruginous soilin the Nigeria Savanna[J].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1986,6:261-272. [13] Karlen D L.Conservation tillage research needs[J].Journal of Soiland WaterConservation,1990(5):365-369 [14] Chan KY. etal. Using poultry litter biochars as soil amendments. Australian Journal ofSoil Research.2008,46(5),437-444. [15] Mathews JA,et al. Carbon-negative biofuels. Energy Policy.2008,36(5):940-945. [16] 丁兆凤.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9,39(04):20-21. [17] 江永红,宇振荣.秸秆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2001,35(5):201-212. [18]李万良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农学,2007,32(3):3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