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机械机电类 > 工业工程 > 正文

敏捷制造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2020-02-19 18:32:53  

摘 要

伴随着新知识、新概念的持续浮现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快速更迭,地区市场逐步被全球化市场取代,致使市场竞争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企业为了适应市场不可预测的变更、有效地把握市场机遇,开发出一种史无前例的生产模式——基于虚拟企业的敏捷制造。上世纪九十 年代,美国学术界和企业界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后,引起了全球性轰动。而敏捷制造理论的核心内容——动态联盟也受到政商两界的高度关注。敏捷制造理论研究已经发展成一项全球范围的联合研究项目,是二十一世纪先进制造技术开发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主要探索“敏捷制造在M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首先讨论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思路,讲述了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的概念、敏捷虚拟企业的特征敏捷虚拟企业的类型、敏捷虚拟企业的使能技术等理论知识;然后详细阐述了M企业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企业推行敏捷化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介绍了评价M企业敏捷性的度量指标体系和相关计算方法。接着结合M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情况,针对性地给出关于推行敏捷化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对策。最后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企业敏捷制造推行的建议,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敏捷化改造、培养核心竞争力建言献策。

关键词:敏捷制造,敏捷性,虚拟企业,实施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new knowledge, new concepts and the rapid change of new products and new technologies, the regional market is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global market, resulting in an unprecedented level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unpredictable changes in the market and effectively grasp market opportunities, enterprises have developed an unprecedented production mode - Agile Manufacturing Based on virtual enterprises. In the 1990s, the concept of "agile manufacturing" was put forward by American academia and business circles, which caused a worldwide sensation. Dynamic alliance, the core content of agile manufacturing theory, has also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both political and business circles. Research on agile manufacturing theory has developed into a global joint research project, which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ile manufacturing in M enterprise application. Firstly,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deas are discussed. The concepts of agile manufacturing and virtual enterpri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ile virtual enterprise, the types of agile virtual enterprise and the enabling technology of agile virtual enterprise are described. Then, the survival of M enterprise in production management as an automobile part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s expounded in detail. The problems an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agile transformation in enterprises are discussed. The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and related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agility of M enterprises are introduced. The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M enterprise, the overall plan an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for implementing agility are given. Finally,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ile manufacturing in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il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Agile Manufacturing, Agility, Virtual Enterpris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

1.1.1研究的背景 1

1.1 .2研究的意义 4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2.1国外的有关研究与发展现状 5

1.2.2国内的有关研究与发展现状 5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6

1.3.1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 6

1.3.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敏捷制造的相关理论 6

2.1敏捷制造与敏捷虚拟企业 6

2.1.1敏捷制造 6

2.1.2敏捷虚拟企业 7

图2.1 敏捷虚拟企业属性 9

2.2敏捷虚拟企业的特征 9

2.3敏捷虚拟企业的类型 10

2.4敏捷虚拟企业的使能技术 11

图2.2 捷虚拟企业运行的使能子系统 11

第三章M企业推行敏捷化的背景及必要性 11

3.1 M企业推行敏捷化的背景 11

3.1.1 M企业的基本状况 11

3.1.2面临的竞争环境 12

3.1.3 M企业存在的问题 13

3.2 M企业推行敏捷化的必要性 13

3.3 M企业敏捷化改造的可行性 14

第四章 企业敏捷性评价研究 14

4.1.敏捷性度量指标体系 14

4.1.1指标选取方法 14

图4.1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15

4.1.2指标选取基本原则 15

4.1.3常用度量体系的分析与比较 15

4.1.4国内学者观点总结 16

4.1.5指标体系建立 16

图4.2 企业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 17

4.1.6指标说明 17

4.2.敏捷性综合评价方法 18

4.2.1国内学者的评估方法 18

4.2.2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18

图4.3敏捷性综合评价方法 20

4.2.3敏捷性评价方法的确定 20

图4.4 各类叶指标具体的规范化过程 21

图4.5 五级评分制 21

a.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序列值 21

b.编制优先得分表 22

c.求值 22

d.计算级差d 23

第五章 推行敏捷化的对策 24

5.1 推行敏捷化的总体规划 24

5.2推行敏捷化的具体对策 24

5.2.1树立互助共赢的观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24

5.2.2 树立良好的敏捷化思想概念 25

5.2.3提高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敏捷性 26

5.2.4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6

5.2.5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8

5.2.6 增强与本地区联盟企业的合作 29

第六章 关于中国企业敏捷制造推行的建议 29

6.1促进敏捷制造技术开发 29

6.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29

6.3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30

6.4加快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优化和组织结构改革 30

6.5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30

第七章 结论 31

致谢 32

参考文献 33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与电子工程、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学等紧密结合的计算机相关学科快速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踏入了一个繁荣的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是传统产业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全面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是全球化和技术高新化——以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日中天,使得企业原有的根基摇摇欲坠。

1.1.1研究的背景

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需要应对查重挑战:

一,新经济时代趋向全球一体化,营造出一个活跃的网络经济环境。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集中体现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竞争规则的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三个方面; 各种产品,如服务,技术,资本,人力资源,信息和知识,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企业和公司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和通讯设备,实现了跨越国家、跨越大洋的商务合作,发现了更多的伙伴和机遇。互联网和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商业竞争格局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呈现出无限制的全新经济形态。 世界经济越来越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 相应地,企业将会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竞争的升级增强了企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它们孜孜不倦地提高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效率,扩充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积极地探索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向,保证高质量的服务供给,以及时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

二,生产力发展逐渐以知识经济为出发点,知识的创新、交换和应用对国家和企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前,有形资产占经济增长因素的60%以上。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这一比例低于40%,知识 - 无形资产之一,它的作用占比竟然达到60%以上。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UNECO)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上世纪末期,美国等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制造业总额比例由10%快速增长到25%左右,增长幅度超过一倍,这些发达国家凭借长期积累的知识、技术储备,占据着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金融,管理,研发等)发展速度也领先于发展中国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 有关学者预测,上世纪初到七十年代这段时间内,知识技术的经济增长贡献度提高了五到十倍而且这个贡献度还在不断地上升。在UNECO一九九六年年度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经济直接或间接地贡献了近30个组织成员的一半的GDP总量,可见,新经济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 实际上,这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新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已经慢慢转变为科技、智力、管理等无形的知识要素。

知识经济的出现引起了企业模式的一系列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新产品的敏捷研发能力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核心竞争力和决策的关键;技术型企业将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以网络和数字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能够在产品开发,服务,加工和生产以及交易过程中深刻改变其概念和操作。竞争的焦点已从实物竞争转向无形竞争,投资重点逐渐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

三,企业为了在全球化市场中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将战略中心集中到响应速度之上,更多地体现在企业感知控制市场变化,快速组织研发生产,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谁能在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新产品发布过程中引领行业走向,谁就能抓住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在高科技行业中,速度意味着优势。由此,着名企业史学家Alfred Chandler Jr.提出了“速度经济”,以突出新时代经济的“速度”特征。 英特尔是世界着名的芯片制造商,凭借其快速响应能力领导整个芯片行业,从而确立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理论与实践表明,公司竞争优势的战略重心重新正在发生转变: 上世纪六十年代 是规模(SCALE); 七十年代是成本(COST); 八十年代则变成质量(QUALITY); 九十年代以后转变为速度与服务(SPEED,SERVICE)等。

四,新经济有着异于传统经济的风险特性,本世纪的市场以高度的不确定性( UNCERTAINTY)、日益加剧的变更( CHANGE)和对未来的不可预估性( UNPREDICTABILITY)为鲜明的表征,企业学家把新经济市场称作“不确定性市场”。 新近纪时代的市场特征宣告了传统企业理论的失效,因为传统企业理论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估性是不可共存的。技术更新换代快,技术发展趋势不明,政策底线难以判断,盈利不可预估,因此,市场的博弈机遇基于速度竞争,企业必须具备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柔性,是生存的关键所在。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稳坐钓鱼台、长期垄断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复存在,无论是技术方面、资金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不足以支撑新产品的全过程全部件的独立研发生产。假定真的有这么一间“巨无霸”公司,也迟早会被历史潮流抛弃——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不到位,市场响应速度慢都是“巨无霸”的常见缺陷。

五,产品个性化定制,生产、产品、市场理念产生根本性转变。传统时代的公司的显著特征是规模经济,强调规格化和流水线生产;另一方面,新经济时代引入全新概念——范围经济,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两者的目标截然不同。新经济环境下,凭借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通信设备,客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与企业间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同时客户和企业筛选和买卖产品的业务花费却显着减少,选择的空间也会更广泛,新生产因素能够帮助客户和企业双方实现对方的期望,完成预定的目标。

当今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 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①对产品的质量标准、图形款式、订货数量展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这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波动性很大。②顾客要求产品的性能、安全性、经济性等各方面不断地进步,而且相关进步要求的标准又是以不同用户的满意程度为标尺,导致了由于消费者的使用目的、个人情况、实际预算等要素差别而造成质量标准的不确定性。③要求交货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生产者要对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有更加敏捷的反应。④对价格合理性的要求,即企业必须增强适应价格变化的承受能力。

企业的生产观念正在经历彻底的转变。传统企业理念认为,生产(produce)与制造(manufacture)是具有同一性的,换言产品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有具体现实作用的对象。而在虚拟经济时代下,“生产”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实物的加工,组织、培训、咨询、情报等这类知识密集型服务同样属于产品。 生产包括为制造和销售产品所做的所有努力,产品形式越来越多地使用实体、信息以及服务的可变组合,由此还衍生出“全过程管理”、“并行工程”、“质量螺旋曲线”等概念。

企业正在转变对产品概念的理解。由有形物品转化为“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可以说当今企业深入参与信息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设计,产品的知识密度和信息含量显著增加,产品价值的核心要素已经完成了从物品制造向服务和信息的供给的转变。 商品生命周期不断缩减,少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慢慢成为主流,顾客对产品交货期、经济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逐渐提高。 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种企业根据消费者的差异对市场的细分,全球市场在快速地持续变化,唯一可预见的,是必然出现全新的生产模式和商品种类。 市场的驱动力是客户,而企业是市场的牵引力。 这必然导致企业放弃以“生产为中心”的旧观念,而是寻求“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从“企业为主导”转变为“客户为主导”。 把客户作为经营管理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不断争取客户的信赖和称心。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Thomas Davenport等管理大师提出了全新概念——“注意力经济”( THE ECONOMY OF ATTENTION),用来指感知并牢牢把握客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 以此在将来的经营中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的运营方式。

六,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企业模型和商业模型产生了大量的变化, 计算机和互联网将企业变成了电子空间的终端,企业之间的联系将会越爱越密切。 地区公司网络、国内公司网络乃至国际企业网络的构造和运转,把公司与世界各地的潜在伙伴便捷高效地团结在一起,使散布在不同地区的、孤岛式的可用资源协调甚至集中起来不再是一种幻想,从而高效地促成全球范围内信息传播和资源分享。 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的运营状况一览无遗,业务成本不断下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 旧工业时代的竞争规则会被不断地打破,此刻的风口也许会变成未来的劣势,企业间的竞争格局正在面临深刻的变迁。

网络交易平台将在未来市场交易中发挥主导作用。 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展示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面貌,为企业博弈提供了全新的场地,还极大地推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开发, 让资本自由流动,激发社会活力。 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性促使人们开始从价值流的角度从新审视企业,思考企业应以哪种方式进行运营管理、企业的资源如何有效地集成管理和配置,于是一种全新的、前景光明的业务操作模式诞生了—“电子商务”。 据相关研究报告表明,一九九八年美利坚合众国国内企业网上交易总额额超过6700亿美元,未来会保持3成左右的增长速度。 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模型和商业模型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管理理论、决策模式,以及采购计划、储备、推销、制造、人员等模块都将会发生全方位转变。 [3][28][29]

1.1 .2研究的意义

以上是毕业论文大纲或资料介绍,该课题完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请添加微信获取,微信号:bysjorg。

相关图片展示: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