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公司吸塑折盒冲压车间工效改善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8 21:14:5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制造业的发展异常迅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同时,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1]。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总体规模已经与德国相当,但看两个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是看生产效率的,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所消耗的人工成本。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是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日本和中国比,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9.9和1.2[2]。说起来,这已经是几年前的数据了,现在我国的劳动成本已经上升了许多,也就是说进一步的降低了生产率。
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接着一批的中小制造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良好的形式下如雨后的春笋一般疯狂的增长。然而,细分到每个中小制造业当中,它们各自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照搬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引进先进的制造设备虽然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中国跟西方的体制与文化不同,工作人员的心态也不同。很多时候,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在实际生产作业过程中会出现作业的懈怠、不协调,难以落实管理条例等现象,工作效率自然也就很难提升上来。另外,实际上说,基础工业工程在企业中,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中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产线上的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Y公司是一家生产塑料外包装的企业,依靠出色的管理团队和质量营销的核心观念,在企业发展的十年里,逐渐累积了不少的市场份额,大大小小的客户达到400多家,发展势头强劲。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势头,Y公司内部的生产工艺流程先天不足,后期没有改进跟上、人员流动大、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产量大多数是靠着加班加点来完成,一线人员深感吃力,纷纷跳槽。适当的员工流失率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居高不下的员工流失率却却深深困扰着企业的正常生产与发展[3]。笔者本着从根本出发,结合现有知识和实际考察去对生产车间的工作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改善产线,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积极性的目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工效改善即工作效率的改善,工作效率研究,即人们熟悉的时间与动作研究,它为提高生产能力以及研究所有形式的工作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方法研究和工作测定。生产效率一直是工业工程及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工业工程从产生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和生产率,所以提高效率一直是国内外工业工程研究者的出发点和奋斗目标。”工业工程是世界上公认的能杜绝各种浪费,有效地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把技术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生产系统投入的要素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最佳效益[4]。”
方法研究和工作测定统称为工作研究。”工作研究是工业工程包含的最基本的基础技术,来自于泰勒提倡的”时间研究”和吉尔布雷斯提出的”动作研究”。初期,两种研究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两种研究的广泛交互应用[5]。”在国外工作研究的发展已经近一百年的历史,同时方法研究技术也早就应用在许多制造企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方法研究中的”5W1H”提问技术和”ECRS”四项基本原则[14]已经娴熟运用并发展迅速。我国本硕学位论文阶段自然也有很多人运用该方法来解决个例问题:张晓飞运用工作研究改善AC公司的某装配线流程[5]。业务流程再造方面,张晓静综合了工作研究和安全管理,有效改善了企业管理流程[6]。陈维余对于DYC公司总装生产线平衡问题也是涉及方法研究方面的多少[7]。最后提到生产效率的论文方面,也是笔者研究的方向,陈卓雯硕士对于GW公司某车间的全面生产率分析中着重提出了工作研究的作用[8]。还有很多很多的优秀论文,包括所提到的这些论文中也只是工业工程方法的其中一样,在工业工程方法中精益生产、产线平衡、布局等都是值得参考的地方,它们虽有区别,但殊途同归,旨在效率的提升。根据生产企业的流程,各自有所取舍,像陈晔硕士就把工作测定中的时间研究和方法研究中的动作经济相结合为昌硕公司的某机型产线提供了参考论述[9]。
以上简单谈到工业工程方法,但说工业工程不只是对机器,它还对人,它是一个综合管理的学科。制造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过程往往是一个人到制造方法到管理方法再到人的一个过程[10],方法研究当中的动作研究,旨在人在实际操作中的改善方式,但往往人是有主动意识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朗西斯说过:”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佣一个人到指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者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去争取这些东西[11]。”
在一个生产车间当中,运用工业工程方法固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当中依然存在廉价劳动力的说法,让很多一线员工很难顶得住压力,李祥进、杨东宁等认为从社会责任方面有助于缓解生产率困境[12]。但往往中国很多企业层次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觉悟,所以还要深入到实际生产实践当中。石俊鑫总结出生产效率的五种常见的管理方法:精益生产、生产系统化、标准化作业、改善持续化以及效率指标管理,其中效率指标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按照制定的标准、指标对各项指标进行考核,依据指标完成的质量和结果与部门、个人的奖惩挂钩,甚至与个人升迁挂钩[13]。通俗的来讲,也就是奖惩制度跟生产效率相挂钩了,毕竟适当的激励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也是IE人愿意看到的。总结以上也就是说”企业应把效率提升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制订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优化生产流程,大力提高作业标准化[15]。”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在研究生产率方向通常使用基础工业工程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遵循着平衡生产线、优化工序、工作分析和现场管理的精益生产原则[16],除此之外,人力资源激励相结合车间管理也是被提及[17],同时制造企业一直关注的安全生产问题也在工业工程基础方法下得到一定的解决[18],人也是工业工程的应用的重要组成,协调好人跟机器以及环境的关系,最终提高的工作效率才是持久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