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正文

经济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探究——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文献综述

 2021-02-25 13:15:23  

1.目的及意义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总结了新常态,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式步入“新常态”。但目前最值得担忧的是如何避免在新常态下出现经济硬着陆。避免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决定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能否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因此,深入研究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推进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际:从城市化发展阶段看, 发达国家很早就走上了城镇化道路,在上世纪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城镇化水平, 基本完成城市化的进程,甚至出现城镇人口向郊区回流的现象。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显著的差距。所以,在较早的时期,国外学者就已经对城镇化开始研究,而且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1)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做到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一套改造传统农业的制度和技术保证;第二,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第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要用新的现代生产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的。

(2)非均衡理论体系,1957 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他认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形成了区域二元结构。缪尔达尔提出了有重点地发展经济,有较强发展势头的地区优先发展,实现投资效率更高、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1975 年,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考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得出:初级阶段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后期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包括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加速阶段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历程在时间轴上表现为拉平的“S”型曲线。

生态学派理论,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即“生态学派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

国内:新时期,诸多专家学者立足当前国情,纷纷投入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课题研究中来,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通过对我国资源、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城镇化应从城市优先发展转向城乡统筹互补协调发展,从高耗能粗放型转向低能耗节约型,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注重质量提高,从放任式发展式转向集约式发展,从少数人先富转向全社会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彭红碧、杨峰在《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理论探索》2010 年第 4 期)一文中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化和集约化为方式,不断增强发展多元化的城镇功能,合理构建城镇体系,最终实现城乡联动、统筹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总之,多数专家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都是基于规划更科学、结构更合理、发展更协调、环境更优化、社会更和谐的目标。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1)内容与目标:本论文第一部分将对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论文研究难点重点与创新点做出详细的论述,从而对全文做出一个整体的概要说明。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通过阐述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而对新型城镇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通过研究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背景,分析当前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第三部分通过对湖北省某市城镇化建设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2)研究方法:一是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研读国内外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