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2020-05-21 22:14:39
文 献 综 述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纺织业一直以强劲的势头保持了从2000-2013年14%的增长速度,其中全球纺织品贸易于2005年1月1日实现一体化为纺织服装业提供了自由竞争的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到2014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未达到年均增长7.5%的目标,可以说是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减速而进入一种新的成长模式中,这种模式下纺织服装业得竞争力有何微妙变化呢?我国学者相继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研究现状
钻石模型是对国家竞争力的规范解释,是一种理解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全新方法,已成为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该理论的代表人波特认为钻石理论说明了”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在于厂商的竞争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推进企业国际化可以增强厂商的竞争力同时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在该模型中,主要通过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等要素来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张金昌(2001)指出从竞争主体、竞争对象和竞争结果这三个角度解释了国际竞争力是国家间在国际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这种力量,从竞争过程来看是对竞争对象的吸引,从相互比较角度来看是国家所拥有的强于他国的竞争优势。朱光好(2003)指出对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营销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打造纺织品牌和管理品牌的能力,这两个方面共同反映了最基本的素质集合发展潜力。
王勤(2006)通过对国际竞争力概念内涵和当代西方国际竞争力历史的研究,对颇具影响的IMD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WEF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和UNIDO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等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综合评述。吴红光(2001)通过相对优势指出我国的竞争力排在世界前列,而纺织业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他认为我国纺织工业总体上出口的相对优势较强主要在于我国纺织品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多、低成本劳动力。杨金玲(2008)具体分析了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随着原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激烈竞争下产品价格难以同步上调,企业利润便有所缩减,因此竞争力在不断弱化。
二、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现状
纺织服装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学者对于其竞争力的研究自然也从各个角度展开,不过主要集中于各国、今昔发展形势之间进行对比,最后得出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优势和不足,总的来说目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都趋向#8212;#8212;中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较强,但各个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我国学者在评价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了时多采用产业竞争力成果指标(利用贸易数据评价)和产业竞争力原因指标(分析竞争了影响因素)两大评价指标来分析。
赵文丁(2003)通过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指出我国纺织服装业RCA值名列第二,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余为丽、王志(2006)采用动态钻石模型框架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定性分析认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各要素条件基本上是粗放发展的,缺乏集约性;进而通过贸易竞争指数(TC)和出口产品质量指数两个指数的定量检验,显示我国纺织服装业尽管在量上以显示很强的竞争力,但在质上表现进展缓慢,没有明显提高,甚至在有些年还有下降趋势。
张宏性(2005)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观察出我国纺织服装业多年来在国际上保持相当强的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在逐年下降,至今仍保持较强竞争力的原因是雄厚基础和相对降低的生产成本,但由于在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的停滞不前导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总量增长不快。程欣(2009)结合钻石理论模型和RCA指数得出我国纺织服装业经过多年的磨练,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国际竞争力有下滑趋势。
李双燕、赵文武(2005)通过一系列测算得出我国纺织服装业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由于我国的加工贸易比较发达,竞争优势主要靠数量拉动,但产品单价较低,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受国外质量限制较为严重。余为丽、王治(2006)适当修正了波特的钻石模型,说明了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纺织服装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主要是以粗放方式发展起来的,缺乏集约性,虽然基础性产业在量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质上的竞争力不强。王丽萍、李创(2005)中通过劳动力国际比较、产品质量、企业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五个方面分析得出我国还只是纺织大国而不是纺织强国,我国纺织业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富裕劳动力和许多低技能加工厂。此外也有学者运用数据资料,通过各类指数如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