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国外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0-04-10 16:35:46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一、研究问题

中国是在缺乏技术、资金、人才的背景下走上汽车产业合资道路。1981年,国外汽车企业进入中国,中国汽车工业开始直接利用外资,建立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合资汽车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对合资外方来说,合资企业是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唯一选择.而对中方来说,在合资合作中,国内汽车企业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不断积累人才、技术、管理能力和经验等,不仅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还可加快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在这条路上,我们走过的里程值得回味,它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明天有借鉴和警示作用。

二、对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发展的综述

(程斌 2010)[1]:大众最早采取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努力促进零部件的当地生产,并计划以中国为基地重新占领东南亚市场,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投资战略。1985 年3 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后,桑塔纳轿车在长达10多年的时期内几乎占有国内同档轿车100%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初期还占有90%的市场份额。(王君,李淑贞 2009)[2]:日本5 大汽车厂商2002 年以来先后公布了对中国市场投资建厂、扩大产量的计划,2010 年日本车在中国市场的整体份额将从目前的25%提高至40%,其中丰田的目标10%。

(李清秀,刘卫卫 2012)[3]加入世贸以后,大众、通用、丰田等主要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轿车市场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倾向于通过与国内三大汽车企业集团合作来完成其在华投资的战略布局。(杨桂霞,周穆洁 2009)【4】跨国汽车公司开始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部署中的区域性制造中心,如本田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广州汽车集团合资在广州设立了本田专门向亚洲、欧洲出口产品的加工生产基地,产品100%出口;(贾永轩、常春2009)【5】上海通用已经开始大量向菲律宾出口别克GL8,向加拿大出口发动机等。

三、对国外汽车品牌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的综述

(刘佩文、于晓艳2012)【6】从1984年我国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建立以来,我国汽车生产需求逐年快速增加。汽车产量由1985年的44.34万辆增加到2011年的1841.89万辆,年均增长15%。近20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是迅猛的。汽车销量由1990年的56.15万辆增加到2011年的1850.51万辆,年均增长18.8%。

中国汽车产销量迅猛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与大众、通用以及日系品牌等建立合资企业的带动。合资带来了汽车产量增加,就业人数增加。(毕于榜2012)【7】但在我国汽车合资企业中,中方是受制于外方的,中国只是国外汽车品牌的代工厂。据有关调查显示: 从车型引进、生产线设备采购到零部件采购,合资企业外方往往能够赚取到其全部利润的80%,甚至更多,而中方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艾少伟、苗长虹 2011)【8】”市场换技术”战略使中国汽车产业技术空心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外资的技术流动对本地企业的研发活动产生的挤出和替代效应也非常显著,合资企业轿车的外资品牌占据了中国90%以上的市场,本土企业却始终没有掌握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

(杨东进2007)[9]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尽管我国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自主品牌发展不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规模小,认可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梁正席、梁东瑾2011)[10]一些企业尽管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但只是国外汽车品牌的加工厂,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虽然汽车产业有较大的产量,但放眼望去多以仿制和联合生产为主。比如广汽、上汽、一汽等国内最大型的车企,销售最好的车型却均属于国外品牌合作生产(广汽本田、丰田,上汽通用,一汽大众)。模仿和联合生产,大而分散的格局也使我国国产车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创新方面的竞争力,而只能把低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吴红闪2010)【11】由于国内高端市场已经几乎被国际知名品牌垄断,国产品牌在国内多以中低端市场为主要市场,几次往高端市场的探索也以失败告终。说到底还是国外品牌对技术的垄断,自主研发能力、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代表着市场控制权、利润控制权和收益控制权,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你就会失去市场控制权、利润控制权和收益控制权。

四、对国外汽车品牌垄断下的国内自主品牌发展的综述

在”市场换技术”的政策下,我国汽车企业纷纷和跨国公司进行合资或合作,希望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刘宇、马卫 2012)【12】在短期内,这种发展模式利用国外汽车企业的技术,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都迅速扩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07 年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为124.22 万辆,只占了轿车销售总量的26%。2009 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457.7 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0%。其余份额都被国外品牌占有,性能上的劣势无疑是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徐雪峰 2010)【13】我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逐渐演变为国外强大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弱小的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在跨国公司主宰下的国内轿车企业之间的竞争。

(董扬 2012)【14】我国真正的自主品牌轿车生产是从2000 年入世后开始的。当时”夏利”、”奥拓”完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吉利、奇瑞获准进入轿车生产领域,长城则由皮卡转SUV再逐步进入轿车生产,一汽、上汽、长安也是那时开始”奔腾”、”荣威”等自主品牌策划的。从2000 ~ 2007 年,自主品牌轿车与合资品牌轿车并未短兵相接。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中高端、我走我的中低端。所以那些年自主品牌轿车发展顺利,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到25%以上。(张化尧,李德扬,谢洪明 2012)【15】2008 年金融危机,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比就略有下降,但2009 年的刺激市场政策出台、小排量车购税减半、汽车下乡,这些政策都对自主品牌轿车更有利,于是自主品牌轿车进一步发展, 2010 年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修国义,刘倩 2011)[16]从2009年起,合资轿车公司都开始重视小排量市场,以其雄厚的实力与丰富的资源,两年内大见成效。2011年,合资品牌轿车已占1.6 L以下市场的65%。对自主品牌轿车生产企业,却有泰山压顶之势,从此再无自己的空间,自己独占的市场。从此,自主品牌轿车与合资品牌短兵相接,竞争白热化。(张嘉玮,朱盛镭 2012)【17】而且一些合资的中方企业品牌也在逐渐丢失,自主品牌轿车在市场上的空间越来越小。中国轿车产业的民族资本处于边缘地位,轿车自主品牌实力将变的弱小。

五、总结

如果说20年前制定”市场换技术”这样的汽车产业政策是出于一种对汽车自主品牌发展规律不了解的话,那么经过20年的”试错”,我们便应该对此进行反思和纠偏,否则,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之路有可能就此断送。因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垂直分工会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得不到一个完整的产业,得到的只是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分。

虽然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轿车自主品牌,但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知名度也不高的经济型轿车,自主品牌已处于国际知名轿车品牌的包围下,2002年,世界知名”六大三小”轿车品牌全部进入中国,完成其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其在中国的战略就是尽可能地迅速扩张。我国轿车自主品牌正处在被”边缘化”的现境之中。随着进口配额的取消及关税的逐步降低,这些自主品牌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会面临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所以探索中国轿车的自主品牌的创建与发展壮大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程斌.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演变与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研究[J].2010.

[2]王君、李淑贞.中日汽车合资企业的技术合作研究[J].2009.

[3]李清秀、刘卫卫. 中国汽车产业的合资模式[J].2012.

[4]杨桂霞、周穆洁.中国汽车工业的支柱作用、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J].2009.

肖俊涛.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与自主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5] 贾永轩、常春. 跨国汽车公司逐鹿巾国汽车市场[J].2011.

尹增春. 汽车业转型升级自主还是合资[J]. 产业经济,2011

[6]刘佩文 于晓艳.对合资30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思考[J].2012.

[7] 毕于榜. 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措施[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1.

[8]艾少伟、苗长虹.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学习模式研究[J].2011.

[9]杨东进.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换不来自主品牌[J].2012.

[10]梁正席、梁东瑾. 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探讨.[J].2011.

[11]吴红闪. 基于全球价值链#8212;#8212;#8212;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升级研究[J].2010.

[12] 刘宇、马卫.我国汽车产业升级开放式创新案例研究[J].2012.

[13]徐雪峰.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2012.

[14]董扬. 合资与自主[J].车界评论,2012.

[15] 张化尧,李德扬,谢洪明. 技术截断下的中国民营汽车企业能力升级研究:以奇瑞、比亚迪和吉利为例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

[16] 修国义,刘倩. 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

[17] 张嘉玮,朱盛镭.中国汽车产业升级与外资战略转型探索[J].技术经济,20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