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印度困境”的分析毕业论文

 2022-04-17 22:10:42  

论文总字数:18933字

摘 要

“一带一路”战略对推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贸合作、文化与安全交流意义非凡,因而受到不少沿线国家的支持。但是,位于“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区的印度却对此态度消极,并提出“季风计划”进行应对。鉴于中印之间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作者认为印度很有可能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最大障碍。因此,研究“印度困境”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印度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地位。其次,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影响印度态度的因素。然后,从“释疑与信任角度”、“现实与需求角度”、“趋势与利弊角度”对“印度加入‘一带一路’的客观必然性”进行分析。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简要提出“主动正视分歧”、“务实合作内容”、“适当采取强硬态度”等政策启示。

关键词:一带一路 区域经贸合作 中印关系

Analysis about ‘India dilemma’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Abstract

Many countries along support ‘One Belt One Road ’ to promot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e exchange of culture and security. However, India,which occupies core strategic position, had a negative attitude and put forward the ‘Monsoon Plan’ . The author think that India is likely to become the biggest obstacle to ‘One Belt One Road’, in view of complex background of history and reality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he study of ‘India dilemma’ ha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irstly, the author tries to clarify the importance of India in ‘One Belt One Road’ . Secondly, the objective is to analy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attitude of India from a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point of view. The next step is to explore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of India integrating into ‘One Belt One Road’ through the aspects of trust, demand and interest. Finall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such as ‘facing up to differences forwardly’, ‘ implementing cooperation content’ , ‘Taking tough measures appropriately’ and so on.

Key wards: One Belt One Road;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印度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分析 1

1.1地理区位优势 1

1.2经贸关系发展 1

1.3能源运输安全 1

1.4国际局势稳定 2

第二章 印度对“一带一路”态度警惕的原因探究 3

2.1政治因素 3

2.1.1边界领土争端 3

2.1.2印度不满中巴友谊 3

2.1.3第三方势力干扰 4

2.2经济因素 4

2.2.1“季风计划” 4

2.2.2国际服务业竞争 4

2.2.3能源竞争 5

2.3社会因素 5

2.3.1民族敌对情绪 5

2.3.2缺乏足够交流和理解 6

2.3.3宗教干预 6

第三章 印度加入“一带一路”的客观必然性分析 7

3.1释疑与信任角度 7

3.1.1“一带一路”的核心逻辑是经济 7

3.1.2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广泛认同 8

3.1.3中国和平负责的大国形象 8

3.2现实与需求角度 8

3.2.1“亚投行”对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作用 8

3.2.2“印度制造”崛起的需求 9

3.2.3跟上地区贸易集团步伐,保持地区话语权的需要 12

3.3趋势与利弊角度 12

3.3.1有利于提升双边关系,学习中国改革经验 12

3.3.2有利于国家战略对接,推动中印互利领域的合作 13

3.3.3有利于规避地区安全红利的损失,增强中印战略互信 13

第四章 政策启示 15

4.1中印博弈对策的简单分析 15

4.2中方具体政策措施 16

4.2.1主动正视分歧,注意“外溢”效应 16

4.2.2务实合作内容,创新对话机制 17

4.2.3必要时奉行“大棒加萝卜”原则 17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 印度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分析

1.1地理区位优势

“一带”联结了“东亚经济带”和“西欧经济带”,途径石油储备富足、颇具经贸发展潜力的中亚区域,形成贯通亚欧大陆的经济走廊。“一路”则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基础,打通连接亚洲、非洲、西欧等沿线国家海洋运输通道。从丝绸之路的角度看,古代丝绸之路的北线、西南线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毫无规律和独立的,而是呈环状分布在印度周围。印度正好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交汇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如果印度加入,势必会加速贯通欧亚经贸发展带。反之,印度会像磐石一样占据欧亚交往平台,像喜马拉雅山脉阻断南亚一般,成为“一带一路”辐射亚欧,促进亚欧经济繁荣的绊脚石。

1.2经贸关系发展

自建交以来,中印经贸基本跟随政治热度波动,中间还因政治原因出现中断,但随着两国不断努力,中印经贸关系于上世纪70年代恢复正常,9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20世纪末的最后10年,中印经贸年均增长率高达27%,远超中印两国各自的贸易年均增长速度。2004年,双边交易总量趋近130亿美元,增幅超过八成。2015年,中印贸易总量突破新高,彼此成为对方第一大经贸伙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两大翘楚,中国和印度各自拥有着千万级的人才市场和万亿级的消费市场,是未来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发展潜力和合作前景巨大。中央领导人温家宝曾表示,“印度的信息产业发达,中国的装备产业发达,中印完全能够在这些领域开展合作。”假如印度加入,实质上促进中印双方进一步经贸合作,不仅能够打开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经贸往来的新窗口,更能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扭转传统出口依靠欧美的格局,落实出口战略多样化。而且,印度巨大的贫困人口数量决定印度的消费市场潜力,也让印度成为中国周边邻国的最大出口市场。中国经济正面临外溢效应,国内制造业正好可以借这一契机进行转移,既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3能源运输安全

能源资源对于国家各方面和谐繁荣的关键性不言而喻。但是,中印在石油资源领域“依存高,自给少,渠道单一,来源集中,安全保障低”等问题正变成羁绊两国经济持续繁荣的拦路石。就石油资源而言,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进口国,近50%的石油由中东供应。相比于中国,印度80%的消费石油靠进口,而来源同样是中东。石油的运输方式主要是海上运输,从中东运往中国的石油势必会经过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等安全局势不稳定的区域。这些区域政局动荡,海盗猖獗,大部分又为印度势力干预区,而中国80%的石油进口都要通过这些区域。因此,保障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刻不容缓。这需要中国与印度的通力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能源安全合作被放在重要位置,中国的能源安全运输通道建设绝对少不了印度的支持[1]

1.4国际局势稳定

印度是中国周边最大邻国,并且与中国西南边境接壤。如果印度积极参加“一带一路”的建设,可以保障中国西南国境线的安全,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中印政治和经济深入交往铺路。同时,作为战略延伸,中国可以借此打破西方霸权对中国东南海域的封锁,抵御个别不友好国家带来的冲突威胁,帮助我国更加从容地处理钓鱼岛争端、南海冲突和海峡问题。其次,中国与印度在军事层面的交流,有助于联合打击极端恐怖组织。近年来,中印不断升级联合军演层次,拓宽联合军演领域。反恐演习和海军演习作为中印友好交往的表现,为地区和平发射出积极的信号,是政治平衡,反对霸权的必需。作为政治多极化背景下的重要砝码,印度一直是国际大国争相拉拢的对象,这使得印度在美日中俄欧等国之间游刃有余。面对日趋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国有必要力邀印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本国持续发展打造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第二章 印度对“一带一路”态度警惕的原因探究

由于缺乏必要的政治互信,印度国内不少媒体和政界人士趋向于缩小“一带一路”对印度的经济利好,放大其战略威胁[2]。其中呼声强烈的误读是该战略实则为中国利用与南亚落后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以便于在印度洋沿线部署战略港口,增强“保护性”军事渗入,对印度形成“珍珠链”式包围态势[3],进而加强其印度洋影响力,保证其能源运输和经贸安全及挑战美国地区霸权。这些误读主要由以下影响因素导致:

2.1政治因素

2.1.1边界领土争端

1959年至1962年10月,印度宣称要把中国人从边境地区赶出去,并拒绝中国的和谈建议,最终演变成战争冲突。战争持续一个多月,结果印度溃败,输掉“天堂门口的战斗”,尼赫鲁幻想的“印度大国”梦碎。此后几十年,为适应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中印两国不断尝试修补双边关系。但两国交往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一谈到“边界问题”,印度总是提出无理的边界收复要求。在处理边界问题上,中国希望全局性处理问题,而印度希望把大问题拆解开处理。为巩固和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响应“抛开历史分歧”的国际号召,边界问题成了中印两国不得不搁置的议题。另外,中印在“西藏问题”上意见不一,藏南领土分歧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4]。多年来,印度领导人时常“挑衅性”造访中印领土争端地区,如2015年2月20日,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了中印边境争端区的铁路纪念仪式,宣称“藏南地区是印度不可或缺的领土”,实质性无视中印关于藏南边境的原则和共识。此外,印度还曾一度实质性援助藏独分子的叛乱行为,企图支持西藏独立,将西藏作为对抗中国的“缓冲区”。

2.1.2印度不满中巴友谊

在关乎中印关系的诸多问题上,印巴问题颇为显著。印度多次指责中国对印度国家安全不够关切,反而联合与印度有着深远矛盾的巴基斯坦对抗印度。可事实并非如此。中巴友谊是我国外交关系中最纯粹的友谊。巴基斯坦是中国最坚定的盟友。在历史任何时期,无论是面对“89动乱”,还是中印战争,抑或印度核试验,巴基斯坦都坚决支持中国。为巩固中巴友谊,中国在美国经济制裁巴基斯坦后对其无偿援助。而印度认为,巴基斯坦对印度的意义就像台湾对中国的意义。这是印度在巴基斯坦问题上对中国存在的认知错位。印度误认中国支持巴基斯坦就是干预其国家事务。加上中印战争后,印度教科书常把中国形容成“侵略者”,印度不少高官时常根据个人情感和价值好恶无理由诽谤中国,在印度国内极大煽动了反华民族主义情绪。如今,“中巴经济带”的建设被当做“一带”环节中的旗舰项目[5]。可以想象,印度在考虑其态度时,势必又绕不过巴基斯坦。

2.1.3第三方势力干扰

印度虽然不与任何国家联盟,但这不意味着没有偏好倾向。作为美国的天然安全伙伴,印度在制衡中国、国际反恐、印太经济走廊等问题上与美国深入合作。作为回报,美国在印度“入常”和“追求世界大国”问题上给予支持和承诺。此外,俄罗斯与其也深入合作。印度是全球最大武器买方,其中七成由俄罗斯提供。由于地区安全平衡,俄罗斯借其制衡中国已成不争事实。其次,作为美国的附属力量,日本也积极拉拢印度。2015年,日本以80%的资金支持,长达50年的还款期限和低至0.1%的贷款利息一举拿下印度高铁建设项目。相比于造价更低,技术成熟的中国,印度政府选择了日本,反映了印度对中国的防备心态。同样抱有“制华”幻想的还有菲律宾等西太平洋国家。这些国家对中国南海的填海造地和正常海洋巡逻甚是敏感。作为南亚最大国家,印度在国家安全上的诉求与这些国家一致,因而对“一带一路”态度上免不了受这些国家干扰。

2.2经济因素

2.2.1“季风计划”

印度自身有针对提高本国在亚洲国家中的经济、政治影响力的计划,即““季风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倡导的谋求经济共赢不同,印度想要通过“季风计划”打造以印度为主导,以印度影响范围为界限,以贸易和安全为双重机制的“强大印度”。借助“季风计划”,印度可以探求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深化巩固印度在南亚的影响力,以此为依托,由此完成其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的理想。在具体内涵上,印度的“季风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有重叠和竞争的地方,比如两者都涉及加强印度洋地区国家的经贸往来、海洋资源的共同开发等。虽然国内学者对印度的“香料之路”和“季风计划”不是特别关注,但可以确定的是,让印度加入一个和自身国家战略有冲突和竞争的他国计划,肯定阻力不小。

2.2.2国际服务业竞争

中国是国际服务业净进口国,2014年度国际服务业逆差高达1250亿美元。然而,印度的国际服务业顺差近180亿美元。尤其是印度软件行业在国际软件市场的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其经济腾飞的先锋标志。由于优惠政策导向和资源高效利用,截止2013年,印度使其软件服务业占据世界软件信息外包产业52%的比重。同时,印度第三产业贸易额占本国GDP的比例达到25%。但是,中国第三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不足,不具备产业领导地位,且改善速度缓慢。为调整国内经济发展结构,以及追赶印度在服务业贸易的领先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服务业开放,推动服务业改革,加大信息软件、通讯以及国际旅游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而未来中国的经济向心力会越来越往服务业靠拢。因此,中印在服务业领域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2.2.3能源竞争

中印共同面临着能源消耗量大,国内油气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高的困境。为保障国内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中印在第三国油气勘探、开采、收购等环节展开激烈竞争。例如,中国计划在缅甸西部投资建设深海港口,从而打通陆地运输石油的通道,并且可借此连接安达曼海和印度洋,为中东石油运输提供保障。而印度也通过增强保护来维持其在安达曼海的势力。此外,中印经济对撞表现在非洲就是对非洲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北非可发掘的石油储备为全球储备的7.8%,是全球第五大石油产区。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争取非洲,在非洲投资建设的港口、公路、铁路、大坝及其他大型基础设施数不胜数。印度也看中了非洲的能源优势,利用“对非援助”以及强调和非洲相似的历史人文背景,借此努力拉近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因此,中印能源竞争也是阻碍其加入“一带一路”的不大不小的障碍。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考虑到印度民众对华的基本态度。印度是西方式选票制民主国家,普通民众的态度通过制度运作会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而影响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美国皮尤研究中心长年追踪“印度民众对华好感度”,追踪报告显示,自2005年到2014年,印度民众中“讨厌中国”的占比从20%上升至41%,最高年份占比达52%。究其缘由,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

2.3.1民族敌对情绪

中印战争严重挫伤了印度民众的民族尊严。从近现代至今,这个国家很少遭受到沉痛的战争创伤。而中印战争刚好爆发于印度民族自信心的膨胀期。印度惨败的结局加上官方舆论片面引导,“民族敌视”在这场战争中埋下种子。印巴战争中,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大力援助,又一次“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印度人民错误地形成了“中国干扰印度国内事务”,“中国偏袒巴基斯坦,敌视印度”的观念。同时,西方媒体利用中印矛盾刻意把其比作“龙象之争”,歪曲印度民众的视听,从心理上激起印度民众对中国的竞争心态,从而达到坐收“第三方利益”的目的。中印战争以来,印度一直主张“大国自主”,但其始终以“美”为尺,以“华”为镜,无论经济发展抑或政治制度,越“西方化”越能满足印度的“被认可感”,故而无法冲破历史隔阂,强化了印度普通百姓对华敌对心态。

2.3.2缺乏足够交流和理解

中印虽然只有一山之隔,但却是完全陌生的两个国度。与中印近千亿美元级别的双边经贸总量不符的是,2014年中印人员往来不足90万人次。这与中韩双边贸易额近2500亿美元,1000万人次的双边互访量形成鲜明对比,也与中印两国庞大的旅游资源和26亿人口总量严重不符。折射出来的是中印民众相互了解不够多,交往愿望不够强烈。加上语言、思维和国家体制等差异,两国民族之间的误解越来越深。同时,印度民众本身“冷漠化”心态使得其很少关心除印度和西方之外的事务。印度民众没有意愿和积极性对中国社会文化进行了解,使负面历史事件的影响长远化、放大化,中国不友好的历史形象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2.3.3宗教干预

印度是宗教国家,派系林立。在宗教影响深远的国家,很难做到政教分开,政治往往与宗教绑定。印度99%的民众都信仰宗教。作为与普通民众的联结和纽带,宗教团体或组织往往与政党关系密切。不同教派存在不同教义,教义影响了民众世俗生活和价值观的传承。全国83%的民众都信仰印度教。该教派强调民族主义,即坚决维护本民族利益,对抗外敌。联系中印之间爆发过战争冲突,印度教间接培养了反华情绪。再反观中国,缺乏国家性的宗教。在印度人民看来,中国就是个没有信仰的国家。据中国社科院在2013年的不完全统计,将近12亿中国人几乎没有信仰,大概1.8亿中国人有信仰佛教的倾向。但佛教在印度政治派系中的地位低下。因此,印度民众常带着民族主义偏见和宗教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国。

第三章 印度加入“一带一路”的客观必然性分析

3.1释疑与信任角度

3.1.1“一带一路”的核心逻辑是经济

“一带一路”不是国际组织,更不是战略同盟,而是以运输通道为基础,以多元宽泛合作为特点,以互利为目标的新型区域合作框架,从而打造经贸交融、文化包容、政治互信的合作性“利益共同体”[6]

通过对“一带一路”格局部署的分析,本文从国内和国际双重角度把握“一带一路”的重点经济内涵。自我国经济门户开放以来,中央考虑到调拨资源有限性和客观经济环境的适应性,有意识地倾斜资源投入,让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裕。随着东部和南部发达省市经济格局逐渐稳定,国家投资战略的中心从单一化、重点化转向多元化、平衡化,从“朝东看”到“东西兼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资源流入不断增多。但因为中西部地区先天条件有限,本地资源开发难度大,交通运输条件不理想,人均受教育程度低,集合凝聚力不足,使其无法真正有效对GDP形成贡献力。占据我国七成土地和三成人口的中西部,经济总量不足GDP的两成。这导致东西部发展鸿沟难以逾越,全国经济发展步伐严重失调。为深化西部开发层次,“一带”国内段的落脚点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这不仅是出于地区潜力发挥的考虑,更是从国家整体经济战略升级的考虑。中国的西部门户长期受资源投入不足、交通设施匮乏的桎梏,而“一带”的经济内涵主打“联结和畅通”,力度强大,渠道多样,包括信息流量、资源流量、交通流量、人口流量,这正好弥补传统西部经济开发措施的不足。“一路”国内段则重点利用中国东南部港口城市的传统竞争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增设对外远洋路线,联结经济开放程度高的国家或城市,形成海上经贸“多点优势对接”。上述便是从国内角度看待“一带一路”的推出环境和经济内涵[7]

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8933字

您需要先支付 5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