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
2021-12-16 23:00:15
全文总字数:6856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从1978年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行,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之一,工业化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19.8%,当年美国的制造业仍居世界首位,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被赋予“世界工厂”的美称。同时,制造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制造业的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7.26%,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量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便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从生产角度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以及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具体来说,我国制造业的很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2013年我国全国的产能利用率为79%,其中落后产能高达15%至20%。此外,许多制造业重要产业的对外依存度过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下,很难适应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 目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制造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的特征在工业领域主要有以下四点表现:一是工业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巨大变化;三是创新驱动战略进入更加落实的阶段;四是企业的活力不断增强。依据新常态在工业领域的四点表现,我们可以得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启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解决我国企业的高消耗、高成本问题;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空间转移和战略调整,从而解决产业结构的低水平问题,减轻地区生产过剩,从而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
国内外研究现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吸收了我国近一半的就业人口,制造业产品出口更是我国商品出口的主体。在此情况下,研究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推动我国整体制造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理论 1.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1918)认为产业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效应,他以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为出发点,通过研究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地位以及作用的变化,发现了制造业内部产业间结构转变的原因,为我们继续研究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提供了基础。他以二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国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建立了GDP市场占有率模型发现了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输出率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很小。他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初级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三个时期。初级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初期,如纺织、食品等对经济发展其主要推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中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期,如橡胶制品、煤炭等对经济发展期主要推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同理,后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后期,如机械制造等对经济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2.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霍夫曼(1931)在他的著作《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理论,在著作中他将工业产业划分为两类: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他提出了“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和著名的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是指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工业二者的净产值比例,他据此将工业化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在整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阶段,资本品工业快速发展,消费品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个阶段,资本品工业进一步发展,与消费品工业相持平;第四个阶段,资本品工业在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完全取代消费品工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 Becker和Murphy (1992)通过构建关于分工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协调成本对分工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所带来的交易费用逐渐降低,如果分工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其产生的交易费用,分工就会进一步发展,随着生产活动越来越复杂多样,新兴的行业不断出现,社会的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Kim (1995)通过研究美国不同区域制造业的专业化状况,发现规模报酬递增能够解释产业在空间上的不断集中,但是某一区域专业化于哪些产业发展则是由当地的资源禀赋所决定。Jukka-Pekka ,Salmenkaita和Ahti Salo(2002)研究了政府干预对新技术商业化的影响,认为政府干预是为了缓解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消除产业结构僵化。杨海余(2009)认为,构建寡头垄断市场有利于我国医药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以及产业组织效率的提升。她认为我国的市场结构的长期演变和我国市场结构效率提高共同作用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XU Shang-rong,Chen Xiao-ling,Wang Qi,Wang Jing-Sheng(2010)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和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从4个方面分析青海省主导产业的决定因素,分别是区位商、产业关联度、产业贡献率和需求收入弹性等。他们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为青海省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张德华(2012)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目标是有效竞争。张德华对西安市的医药零售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有效竞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竞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手段。丁辉(2012)在研究产业结构合理化时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VEC方程并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是:现代物流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 2.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 Pankaj Ghemawat(2004)认为衡量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应采用不同的考察指标,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包括国际基准、需求结构基准以及产业比例平衡基准等,同时,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标一般有: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Moore结构值、偏离-份额分析法、泰尔指数、多样化指数等。Gereffi .G.,Humphrey和Sturgeon T(2005)通过研究自行车、服装、园艺、电子产品等四种制造业的案例,根据他们的全球价值链的管理动态和重叠的性质解释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Foellmi和Zweimuller (2008)强调了需求方面的变动在产业结构演化中的作用。他们根据恩格尔定律区分不同消费品的偏好,同时引入新产品的出现。新产品出现的初期具有奢侈品的性质,拥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随着更新品的出现,原有新产品逐渐变为必需品,拥有较低的需求收入弹性。他们的模型很好地说明了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相互影响。张敏、马泽昊(2013)在研究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时利用GMM估计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从1998年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地方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陈璐(2013)在研究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节能减排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是:河北省第二产业中,高能耗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傅元海(2014)借鉴了0ECD的制造业分类方法,将制造业分为高端技术产业、中端技术产业和低端技术产业三类,他分析了1999年到2012年的数据,得出结论为:我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均有不对称存在。要促进制造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我国的自主创新需要积极吸收外资技术。同时,只有利用外资并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制造业才能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才会高附加值化;努力提高本地的产业技术能力,外资才有可能技术溢出以促进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并趋于合理。程冬冬(2015)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从我国制造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两方面来衡量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为:不管在长期还是短期,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其中短期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的影响较复杂,运用不同的指标衡量得到的结果不一致。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是有迹可循的。国外学者的理论分析成果贡献巨大,他们大多从国家层面探讨产业结构问题,并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他们通过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支持,同时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调整。国内学者大多在国外学者的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主要探讨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力求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找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优秀理论及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对外开放程度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求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3.研究内容 |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 2.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 三、我国对外开放与制造业合理化现状 (一)进出口增长迅速,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对外贸易结构有所优化,但对外贸易结构仍偏低 (三)我国制造业的结构有所优化,但许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四、实证分析 (一)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测度 (二)计量模型的确定 1.平稳性检验 2. 协整检验 3.因果检验 (三)实证结果 1.显著性检验 2.结论 3.结论分析 五、政策建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利用资本市场解决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 (三)充分利用国际制造业转移,调整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四)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参考文献 致 谢
|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4.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1月1日-11月8日 确定论文题目11月9日-11月13日 撰写开题报告11月14日-1月30日 第二阶段:撰写毕业论文阶段2月1日-5月11日 撰写论文初稿2月1日-4月30日 形成论文定稿5月1日-5月11日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阶段5月11日后
|
4. 参考文献
5、已查阅参考文献: |
[1] 傅元海,叶祥松,王展祥. 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动态面板的经验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14,09:78-90. [2]李淑梅. 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制造业产业升级[J]. 社会科学家,2009,12:105-107. [3]杨庆丽. 论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振兴[D].西南财经大学,2003. [4]焦兵,王媛媛. 内蒙古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因素分析[J]. 北方经济,2012,16:71-72. [5]阎革,王广深. 广西产业结构质量分析与工业化任务[J]. 改革与战略,2001,05:14-20. [6]刘彬. 煤炭企业产业链延伸的理论方法探析[J]. 企业活力,2008,03:70-73. [7]郭庆然.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效应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3,04:90-94. [8]马洁. 跨国公司与中国制造业的互动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9]孙坤乾.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在全球价值链中链节提升途径的作用分析[D].山东大学,2009. [10]于斌斌,胡汉辉.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共生演化的机制与路径——基于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关系的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3:58-68. [11] 王永生,蔡永青.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矿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J]. 现代矿业,2009,05:14-19. [12]徐充,张志元. 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及路径研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3:117-123. [13]谢文新. 东莞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J]. 国际经贸探索,2007,02:23-27. [14]王威. 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分析[J]. 商业经济,2014,24:54-55 93. [15]王秀明,邱家学.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37-142. [16]赵驰,汪建,周勤.知识资本视角下企业成长路径研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2) :61-69. [17]赵放,曾国屏.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并行条件下产业升级的联动效应—以深圳产业升级为案例[J].中国软科学,2014 (11) :50-58. [18]王福君,宋玉祥.技术创新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机理和路径[J].理论界,2008(12) :63-67. [19]王金照,王金石.工业增加值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2 ( 08 ) :30-35. [20]杨志江,罗掌华.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01):18-22. [21]杨以文,郑江淮,黄永春.国际代工制造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基于长三角微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 ( 01) :115-121 144. [22] Jukka-PekkaSalmenkaita,AhtiSalo. Rationales fo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 2002( 2 ): 375-388. [23] XU Shang-rong,Chen Xiao-ling,WangQi,Wang Jing-Sheng for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Selection of Pillar Industries in Qinghai Province,China, 2010,2(9):56-60,64 [24] Gereffi .G.,Humphrey, 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1345-1369 [25] Gary Geref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 100-116. [26]Johannenssen,J.A.OlsenOlaisen.Aspectsofinnovationtheorybased on knowledge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9(19 ):189-201. [27] Bart Los,Bart Verspagen.RD spilloversand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U.S.manufacturingmicro data[J].Empirical Economics .2000:204-215. [28]. Eric C. Wang.'RD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cross-country analysis using the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7, 29 ( 2 ): 345-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