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26 20:48:48
文 献 综 述
一、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背景
1.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本国国内企业也不断快速发展,开发利用大量能源,由于产业结构不平衡,多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主,因此,中国国内企业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主,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江苏大学的王正明和温桂梅教授(2013)认为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产生原因,不仅与我国的历史有着极大的关联,还与我国的对外贸易与投资等等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等国际转移性因素有关。李珊珊和罗良文博士(2012)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整体的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促进了我国企业的贸易中所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而投资贸易中所隐含的碳强度却在不断下降,且下降幅度不断增大,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中所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并不稳定。
2.国际背景
在国际贸易上中,碳排放量也是大家所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国际性的经济贸易,发达国家实现其自身的减排目标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量增加。而发展中国家所生产出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供其他国家的人民消费,但商品中所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却被计算在生产商品的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清单中,这一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不愿承担国际上节能减排义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国、印度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崛起,经济快速发展,发展速度不断加速,其主要方式是依靠出口或加工贸易,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长。吴恒煜、胡根华教授(2013)认为发达国家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帮助发展中国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来降低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促进全球经济与贸易从高碳排放向低碳排放转变。
二、我国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
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郑重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与2005年相比同比下降40%-45%,为了兑现此承诺,承担中国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中国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上不仅面临着国内减排,还面临着国际减排的双重压力。中国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多种情况引起,受多种因素影响,也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其一,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加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逐渐增多,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引起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进度与质量。在其中,能源资源消耗则更为出。蒋长流和韩春虹(2015)在其所发表的期刊中提到城镇化的过程中的市民化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增加尤为明显。高能耗、高排放带动下的迅速城镇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城镇化所产生的影响。这一特点既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必然会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其后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对环境产生巨大污染。因此,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正在努力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努力保护环境,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之上来发展经济,促进城镇化,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资源能源有限的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发展,转型成为新型城镇化。
其二,中国的农业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方式还未完全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发展方式。中国的近现代农业发展过快,随之也伴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量增多。因此,中国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在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实现。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也造成了不必要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中国因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有效减少碳排放量,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促使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以此带动农业贸易活动快速发展。戴小文、何艳秋和钟秋波(2015)认为作为传统的农业国,中国的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为了提高农业经济生产的效率,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科学化、信息化。而与此同时,也会消耗更多的燃料、物料、人力资源等,从而直接和间接地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