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筛选及性能研究毕业论文
2022-01-05 19:41:27
论文总字数:25655字
摘 要
本文从来自南京扬子石化公司的化工污泥筛选出六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其编号分别为X1、X3、X8、F1、F2、F3。运用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分析蒙氏假单胞菌属的有X8,施氏假单胞菌属有F2、F3,无色杆菌属有X3,假单胞菌属有X1、F1。使用血琼脂平板法、CTAB琼脂平板法、铺油法(OSM)等方法来鉴定六株菌株的产表面活性剂能力。结果显示菌X1是最优的产表面活性剂菌,其次是X3。接下来对最高的X1菌株和较高的X3菌株进行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研究温度和接种量对菌株产表面活性剂能力的影响,最终确定菌株X1和X3的最优温度和最优接种量。X1菌株的最适条件是温度为34℃以及接种量为20%,此时产表面活性剂能力最强。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 血琼脂平板法 铺油法 单因素实验 假单胞菌
Research on surfactant producing strains and their properties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ix strains of surfactant producing strains were screened from chemical sludge from Nanjing Yangzi Petrochemical Company. Their numbers are x1, X3, X8, F1, F2 and F3 respectively. Using 16SrD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we preliminarily analyzed that there are X8 in Pseudomonas, F2 and F3 in Pseudomonas, X3 in achromobacteria and X1 and F1 in Pseudomonas. Blood agar plate method, CTAB agar plate method and oil spreading method (OSM)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surfactant production ability of six strai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in X1 was the best surfactant producing strain, followed by X3. Next, we optimize the conditions of the highest strain X1 and the higher strain X3. Through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we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inoculation amount on the ability of producing surfactant, and finally determine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and inoculation amount of strains X1 and X3.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X1 strain were 34 ℃ and 20% inoculum amount. At this time, the ability of producing surfactant was the strongest.
Keywords: Biosurfactant; Blood agar plate method; Oil spreading method;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 Pseudomonas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前言 1
1.2 研究方法 1
1.3 研究意义 2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4
2.1 实验材料 4
2.1.1 土壤样品 4
2.1.2 培养基 4
2.1.3 微量元素储备液 4
2.1.4 实验试表 5
2.1.5 实验仪器 5
2.2 实验方法 5
2.2.1 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筛选 5
2.2.2 产表面活性剂菌种的形态观察 6
2.2.3 16SrDNA序列测定 7
2.2.4 菌株产表面活性剂性能的测定 7
2.2.5 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8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9
3.1 菌株的筛选 9
3.2 菌株的鉴定 9
3.2.1 革兰氏染色结果 9
3.2.2 16SrDNA基因测序 9
3.3 菌株的产表面活性剂能力 13
3.3.1 血琼脂平板法 13
3.3.2 CTAB琼脂平板法 14
3.3.3 铺油法结果分析 14
3.3.4 乳化性能测定结果分析 14
3.4 产表面活性剂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15
3.4.1 温度对于菌株X1产表面活性剂能力的影响 15
3.4.2 接种量对于菌株X1产表面活性剂能力的影响 15
3.4.3 温度对于菌株X3产表面活性剂能力的影响 15
3.4.4 接种量对于菌株X3产表面活性剂能力的影响 16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7
4.1 结论 17
4.2 展望 17
参考文献 19
附 录 22
致 谢 26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石油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从内燃机使用的汽油到日常生活使用的塑料,石油的身影可谓是无处不在。但不管是原油生产与运输过程中,井喷、泄露及沉降排放等引起的石油进入土壤[1],还是有副产品的使用不当或者泄露,都会造成很难治理的污染。石油主要由饱和烃类、芳香烃类、等上多种性质不同的化合物组成的,一旦进入环境难以去除。这些石油污染物的生物利用度低、疏水性和水溶性差,限制了它们被微生物降解[2]。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可能是合成的,也可能是生物源的,有助于原油的降解和回收,它们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表面活性剂是具有多种表面活性的两亲性分子,由于它们在性质上既亲水又疏水,它们通过在油和水等两种不互溶流体之间形成胶束在界面处聚集而降低表面和界面张力,并促进碳氢化合物的吸收和乳化[3]。它们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但是化学来源的缺点是其毒性、不可生物降解性和昂贵的制造工艺。
在过去的十年中,生物表面活性剂被报道为一种高价值的微生物产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而成为生物技术领域或各种工业和医疗应用领域的一种重要价值产品。生物来源的表面活性剂具有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不具有的多种给如易制备和广泛应用,在极端环境下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生态活性,更高的生物降解性,较低的毒性等优点[4]。
1.2 研究方法
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565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