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新药候选化合物SF-05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11 22:44:27
文 献 综 述
1.抗真菌药的综述
真菌病可分为浅表性真菌病、皮肤真菌病与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其中最严重的真菌病为深部系统性真菌病。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 3 种致病真菌是烟曲霉、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近年由于多种原因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另外,抗真菌药物的广泛运用,真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1]
1.1抗真菌药的分类
抗真菌药按结构可分为多烯类、唑类、核苷类、烯丙胺类、棘白菌素类等
1.2抗真菌药的耐药性
1.2.1真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真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物作用的靶位点改变。②真菌细胞内药物的累积减少。③代谢途径的改变。④真菌生物膜形成。
1.2.2真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某些白色念珠菌的 Fks1p 蛋白家族基因发生点突变,Fks1p 蛋白家族是 β-1,3-葡聚糖合成酶的一个亚基,由此降低了该酶对卡泊芬净的敏感度。
1.2.3 真菌对多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真菌对多烯类的耐药性与细胞内麦角甾醇的含量减少有关。两性霉素B的作用机制是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磷脂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通常情况下,ER G2 或 ER G3 的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膜上主要甾醇成分改变,被其他甾醇所代替从而导致细胞膜上总麦角甾醇含量降低。由此因缺乏两性霉素 B 的结合位点产生耐药性。
1.3抗真菌药的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抗真菌药作用于真菌的同时也易对宿主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此外,临床治疗用药时往往剂量较大、疗程长。因此抗真菌药的不良反应较多,毒性较大。[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