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蛋白纳米粒在模拟胃肠环境中稳定性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8 20:05:58
文 献 综 述 1.研究背景 近年来,人们对纳米粒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纳米粒子是被定义为粒径在10-1000nm范围内的颗粒分散体或固体颗粒,基于生物聚合物的纳米粒子近年来作为生物活性成分的递送系统,因其可再生性,无毒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优点而受到相当大的关注[ ]。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利用纳米技术将食品加工成纳米食品,可优化食品的理化性质,改善食品的营养和风味,提高食品中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促进其在人体中的消化吸收。
在医学领域,纳米粒子被用于癌症治疗中的肿瘤靶向以及维持药物分子的释放。
此外,纳米胶囊还可以经摄入后在某些部位触发化合物的释放。
基于蛋白质的纳米粒子在食品中被广泛应用,如玉米蛋白纳米微粒、乳清蛋白纳米粒等。
而这其中,由玉米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组装而成的胶体输送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即成分成本低,并且有可能降低消化酶的可及性。
作为玉米生物柴油和淀粉生产的副产品,玉米醇溶蛋白是一种丰富的、被公认为安全的蛋白质来源,但目前其市场价值有限,有待更多的开发及加以利用[ ]。
玉米醇溶蛋白因含有大量疏水氨基酸残基而不溶于水,但其可溶于水和乙醇的二元混合物,在低浓度下,玉米醇溶蛋白可溶于约50%-90%的乙醇溶液。
利用玉米醇溶蛋白的溶解度特性,采用液-液分散(LLD)法将乙醇和玉米醇溶蛋白剪切到水中,可形成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