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生物工程 > 正文

PrkC对丙酮丁醇梭菌EPS和发酵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0-05-04 21:37:49  

1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生物膜是微生物为了适应不利生存环境,被自身产生的胞外聚合物所包裹的高度密集微生物群体[1]。

目前普遍认为生物膜是微生物被自身分泌的水合多聚物包裹,覆盖于固体表面含有微生物集落的黏性膜层,可由单一菌种形成,也可由多菌种形成,是微生物抵抗不利环境的一种不可逆的生存方式。

其与悬浮状态下的微生物有着显著的区别,如基因转录、表型变异及代谢机制的改变等方面[2-4]。

生物膜形成的基本要素有固体物表、高度密集的微生物(近似每毫升含 水生物膜中1010个细胞)、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EPS)与胞外黏性基质、各种复杂的理化过程以及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生物膜都具有这些特点。

其中,EPS由微生物自身产生,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由胞外多糖、聚糖醛酸、蛋白质、核酸以及脂质等成分构成。

研究表明,丙酮丁醇梭菌细胞能够吸附在特定载体上,大量聚集后分泌胞外多聚物EPS,进而促发菌体细胞以生物膜的形式生存,可明显增加高活性菌体密度,提高细胞耐受性和反应活性,对提高生物丁醇生产过程的时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促进有关固定化细胞技术和生物膜反应器的发展。

PrkC是一种保守的Ser / Thr蛋白激酶。

研究表明,炭疽芽孢杆菌PrkC的缺失消除了其形成生物膜的能力,PrkC通过以磷酸化依赖性方式调节GroEL活性来调节生物膜形成[5]。

1.2研究的基本内容 采用II型内含子插入失活技术(ClosTron)对野生型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B3)的PrkC基因(CA_C0404)进行定点敲除构建PrkC突变菌株,并把构建好的PrkC表达质粒转化到突变菌中构建回补菌,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验证。

然后通过发酵产生物膜实验考察三种菌在菌落表型、细胞形态、生物膜形貌等方面的变化,以验证该基因在EPS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