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化学 > 正文

含苯基吡啶及其衍生物的铂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质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17 21:43:08  

文 献 综 述 1.1磷光现象与铂金属配合物 许多过渡金属配合物呈现出不同效率和寿命的发光的现象,不同于有机物的一个特征是,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发光激发态通常是三重态,通常释放具有较长发射寿命的磷光,[1]其在有机材料中是激发态分子衰变到多重性不同的低能态时所释放的辐射。

[2]近年来,随着合成技术的发展和光电子技术材料的需求,以过渡金属配合物为主体的磷光材料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其研究发展趋势十分迅猛。

[3] 人类对磷光现象的研究可追溯至1568年,Cellini记录了一种发光的钻石。

1888年,E.Wiedemann首先观测到了有机材料的磷光现象。

[4]1944年,G. N. Lewis和M. Kasha证明了有机分子中的磷光发光来自于最低三线态和单线基态之间的辐射跃迁。

[5]磷光现象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磷光过渡金属化学物目前在生物显像剂,化学传感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领域潜在的应用也吸引了科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6]也有文献指出,其在荧光探针中也有着杰出的应用潜能。

[7] 作为重金属原子,其强大的自旋-轨道耦合使得原本禁忌的单重态和三重态的系间穿越(ISC)成为可能,一方面有利于有机配体内部产生三重态磷光发射;另一方面使得金属-配体间以及配体-配体间形成多种形式的三重态电荷转移跃迁,导致较长寿命和极高量子产率的磷光发射,几乎为100%。

[8]在已知所有的最高效的磷光发射体中,二价态铂以及三价态铱的吡啶,吡咯等含氮杂环配合物几乎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造中展现出了最稳定的发光性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