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01 11:04:27
文 献 综 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慈善事业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了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事业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前,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着社会公众的冷漠对待,老百姓不愿捐款的窘境。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则是慈善组织不断曝光的丑闻,使得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足。慈善本就是一种自愿自发的社会公益行为,失去了社会公众的信任,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充分认识我国慈善事业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并思考如何对其采取改善措施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特别重要又及其紧迫的课题。如何促进慈善组织又快又好反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定义及现状的研究
徐麟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一书中对慈善及慈善事业进行了这样的定义:慈善是公众以捐赠物款、志愿服务等形式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资源行为。通过某种途径资源地向受益人及社会提供无常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是慈善的核心所在。这些援助包括资金、劳务和实物等方面。慈善事业是慈善组织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由社会募捐、项目实施等组成的慈善活动体系。它通过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制度化运作实现社会的第三次分配。而关于慈善组织,邢凯燕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建设研究#8212;#8212;以北京市为例》一文中定义到:慈善组织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在于救助贫困及弱势群体。慈善组织或机构是慈善事业的重要载体。禇宏丽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公信力是指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在《慈善:创新与发展》一书中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定义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指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慈善组织行为能力的积淀,体现了慈善组织的理念、诚信和具体服务的程度。同时,它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评价,反映着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张伟珍在《从慈善组织公信力唯独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慈善事业面临窘境。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各种困难群众需要关怀、帮助。中国富豪们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却很小。她们宁愿一掷千金,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宁愿把钱花在各种奢侈消费上,也不愿把钱捐给慈善组织,面对巨大的慈善需求,国人特别是富豪们却少有善举,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一种尴尬局面。黄丹、姚俭建在《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中认为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突破的壁垒:(一)观念壁垒;(二)法规政策壁垒;(三)慈善组织能力壁垒。谢志平在《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一文中认为当代我国慈善组织与慈善事业公信力较低的主要表现有:(一)人们对摊派性的募捐持反感态度;(二)对款项的下落持怀疑态度;(三)对政府官员的腐败持悲观态度;(四)募捐机制不规范。
二、慈善组织公信力重要性的研究
何芸在《重塑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一文中写到写到:捐赠与社会公信力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捐赠者之所以将自己的财富转交给慈善组织是基于对慈善组织运作能力和诚信的信任,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公信力的慈善组织,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的高捐赠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赖以存在的基石,缺乏公信力的慈善组织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获得长足发展。赵方忠在《公募慈善组织着力提升公信力》一文中认为:慈善组织提高公信力比慈善立法更能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他写到:慈善家的慈善行为追求的是精神满足,这一特点使慈善行为极易受到对慈善组织主观印象的影响,慈善组织内部的廉洁与否,慈善组织成员的社会剩余,会极大地影响慈善家的精神满足成都,从而极大地影响慈善行为。谢志平在《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一文中提到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在一篇文章中的讲话:”慈善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以及能否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建立和完善慈善组织的各项管理操作制度,切实加强机构内部规范和高效管理,强化组织建设,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度,是每个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长盛不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三、当代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