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行政管理 > 正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01 11:01:50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虽然经过多年"严打",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而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正确帮助和引导青少年走上正轨,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据一般习惯,青少年是”青年”和”少年”的简称。现代心理学认为”少年”是十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的年龄段;”青年”是十六七岁到二十四五岁左右的年龄段。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诠释还是心理学上的分段,青少年应该是”趋于成熟”到”成熟”这样一个年龄段的人群体,是生理各因素和心理各素质定型也是易变的阶段。这主要是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个年龄界定。

尽管在我国现行法律条文没有”青少年犯罪”的确切称谓,但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刑法》第十七条将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的4个阶段的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方针,青少年犯罪应该是:第一,绝对无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不满14周岁的人对所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第二,相对有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已满14周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几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好、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从宽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实施了犯罪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这一阶段的人犯罪。通常又称之为未成年人犯罪。

程欣在《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这样写道,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犯罪年龄低龄化。任毓佳在《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指出青少年犯罪的内因是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而外因包含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学校因素、社会不良文化影响。康启森在《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犯罪年龄的低龄化、犯罪方式的团伙化、犯罪类型的多样化、犯罪案件的严重性、犯罪形成的偶然性。邹光全在《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对策》书中提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有:社会丑恶现象腐性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不正确的家庭教育造成孩子难易娇治的人格阵碍、学校未给学生营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4、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致。

柯鸿芳在《青少年犯罪原因与对策思考》一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加强家庭教育、加大学校教育力度、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多方协调配合加大保障力度。张建华,张广勤,李炳义三人在《论当前青少年犯罪原因和对策》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如:优化社会环境、重视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章爱珠《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中明确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全面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从源头上遏制减少青少年犯罪、净化社会环境。、抓好家庭基础教育。任毓佳在《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预防对策》中同样指出强化家度教育,营造良好气氛、学校应传道授业解惑、净化社会环境是目前应对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张广勤,李炳义.论当前青少年犯罪原因和对策[J].河北法学,1990,02:38-40.

[2]王金刚,王建卿.在校青少年犯罪原因透视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2,06:76-78.

[3]张学德.对当前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的思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02:127-128.

[4]吴碧君.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探索[J]. 当代青年研究,2004,03:26-3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