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角色定位文献综述
2020-03-31 12:04:44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不久,”天灾人祸”等危机频发的现实迫使人类的目光聚焦于公共危机:我们已迈入”高风险社会”。
汶川5#8226;12特大地震、三鹿三聚氰胺奶粉、甲型H1N1流感、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8230;#8230;上述现象都在警示着中国这个各种灾变和危机多发的国家,更应重视公共危机问题。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也进入风险高发时期。
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
显然,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已进入一个危机频发的”矛盾凸显期”。
种种公共危机的出现正考验着中国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
20世纪最后20年,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异常,对此,萨拉蒙(L.Salamon)惊呼”全球性社团革命”已经到来。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昭示: 传统意义上靠政府的 ”单中心治理”已经触礁, 如今, 公共危机的”多元治理” (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等) 在全球已成为一个真实的判断, 并在实践中”备受推崇”。
截至2008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组织”总量接近40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2.0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6.3%,民办非企业单位17.8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3.5%,基金会139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1个”。
虽然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很快, 但反观国内现实, 非营利组织作为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却明显地表现出参与乏力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