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农村高龄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探究--以江苏省泰州市顾庄村为例文献综述

 2020-06-01 16:00:53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成果丰硕,医疗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日益改善,随着农村快速老龄化、失能老人规模日益扩大和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一系列社会问题纷至沓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物价水平的高涨,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独生子女无法保障家庭多位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特别是失能老人的日常活动,康复护理,医疗保健以及精神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其中高龄失能老人是农村老年人群体中最弱势的一类,本文以农村高龄失能老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江苏省泰州市顾庄村展开实地调研,发现对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护理问题突出,已经成为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保障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对农村高龄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是关于养老和社会保障的前沿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当这一现象上升为群体现象时,就成为社会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对农村高能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研究有助于改善失能老人的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缓解医疗服务供给和医疗保险的压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本次研究将对农村高龄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呈现的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国现有照护体系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失能老人日常照料经验、多元照料体系的建构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此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本次研究中的”失能老人”是指70岁以上,因年老、疾病等原因,在日常生活活动有功能性障碍的,需要他人协助或者完全依赖别人才能完成的老人。”长期照护”是指对失能群体提供不同程度的照护措施,如医疗照护、居家服务、社区照护、机构照护等。[1]目前农村高龄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呈现哪些现状呢?有学者做了以下总结:一、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健康和精神慰藉不足。日常生活照料仅停留在饮食起居方面,照料不全面,层次也较低[2];二、健康照料仅停留在用药方面,其他健康护理如饮食调节、健康复查、强身健体根本顾及不到[3];三、闲暇时间多,日常活动范围局限,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精神需求匮乏[4];四、以家庭照料为主,社会照料发展水平低。由配偶、子女、孙子女等直系亲属承担照料;社区照料,养老机构照料缺乏[5];丁佳丽认为:一、照料资源供不应求,供需脱节。失能老人的照料客观需求与实际供给存在巨大反差,失能程度较高的需要一天24小时都有人陪伴在身边;子女工作繁忙,或外出打工,或从事农业生产活动[6];家庭成员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照料的规范性专业性不足;子女不孝的现象[7];二、照料内容单一,多样性不足。精神慰藉和健康护理方面的照料严重不足;情感援助极为有限[8];医疗资源的供给量远低于需求量[9];三、照料模式单调,以家庭照料为主,社会化照料发育不足。过于依赖家庭,造成体力上,精神上,经济上的多重压力;社会照料服务的覆盖面相当狭窄,公办私立养老机构缺乏[10];邻里照料只起到临时性作用[11]。这些学者对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存在的问题的总结还是很全面的,为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找到了动因,提供了参考。

对于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的发展,有很多学者提出了意见。李敬等学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大力发展居家、社区照护,发挥机构照护的支撑作用,鼓励老人群体的互助,充分动员社会力量[12];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体系;强化政府扶持政策;加强长期照护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建立有效评估和监督机制[13]。同时林艳提出: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如英美的基本安全网模式、日本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模式;构建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及多元照顾系统相融合的照护模式;同时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和照护质量监督机制保障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建立。[14]

在对农村高龄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方面,在国内,十七大确立了”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实现了城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修订完善了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标准、社区内老年互助团体和相关组织不断增加,资金来源增多,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增加,如上海市打造体现人文关怀的机构照护模式、青岛市建立老年保护保险制度、西安政府为贫困失能老人购买服务、北京”医养结合”模式等;在国外,服务机构和服务模式多元化、照护人员专业化、照护内容和资金来源多样化的特点,如以商业保险机制为主要依托的美国模式、以社会保险为主的多元性质的德国模式、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主要内容的日本模式。[15]

对于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不周的原因,石人炳进行了以下的研究。首先,经济方面,高昂的医院费用水平与养老金收入的低水平形成落差;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力度弱[16];其次,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对失能老人日常照料一般以家庭子女、直系亲属的照护为主,但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进入老年期,独生子女家庭压力空前加大,很难承受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巨大压力,其中家庭照护成本高,压力大,机构照护资源短缺,社区照护发展缓慢,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匮乏。[17]最后,社区服务照护内容有待进一步细分强化。还有学者认为,现有政策体系不健全,缺乏针对失能老人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政府投入、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参与关注度不够、照护人员缺乏专业认证制度、长期照护的社会支持各主体间缺乏有机衔接。[18]

对于如何提高农村失能老人生活质量,学者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建立农村失能老人资料库,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如人口网格化信息管理模式,及时掌握失能老人动态;二、科学规范建立不同层次的失能老人风险应对措施;[19]三、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效整合各方力量,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尽力为失能老人提供社会服务;四、科学规划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推进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五、建立照护人员责任机制,提高照护人员待遇;六、加大宣传力度,多方共同出力切实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20]

三、总结

从以上的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较系统地了解到,失能老人和长期照护的概念以及未来长期照护体系的发展趋势,现有照护类型、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并且以上学者的研究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本次研究将继续分析讨论,以实地采访不同老人的实际生活状况来探索长期照护的最佳模式,结合已有基础设施和补贴政策寻找提高农村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的措施,以获得更深入的结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