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法学类 > 法学 > 正文

马赫迪案评析文献综述

 2020-04-25 20:24:12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文化遗产与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发展息息相关。文化遗产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人类的过去与现在。通过各国的文化遗产,我们更加具象地了解着这个国家的过去,理性地看待这个国家的现在。而当这些文化遗产受到破坏时,便很难恢复原状,故而我们更应当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然而事实是,人类世界的纷飞战火一直破坏侵袭着文化遗产,使全人类蒙受着巨大的损失。例如本案中的艾哈迈德·法基·马赫迪(以下简称马赫迪)在2012年6月11日到2012年6月30日之间,其与其所在的“伊斯兰卫士”、“赫斯巴哈”组织在马里北部地区强制执行伊斯兰教法,并蓄意破坏十处马里延巴克图地区内的历史宗教遗迹。纵然当地人民有所反抗,但是这些历史宗教遗迹仍旧被毁灭。

2015年9月25日,马赫迪被押送至国际刑事法院。在国际刑事法院中,他将面临如下指控:在2012年6月11日到2012年6月30日之间,蓄意破坏十处马里延巴克图地区内的历史宗教遗迹。马赫迪当庭承认有罪。2016年9月27日,国际刑事法院对该案做出判决,判处马赫迪9年监禁。这是国际刑事法院首例针对破坏历史和宗教遗产案件做出的判决。

1.2研究意义:

在1954年,有关国家签署海牙公约。公约的执行需要缔约国的履行。但无论是在冷战期间发生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中,还是冷战之后的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等战争,许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这无形中将海牙公约沦为一张空文白纸。国际法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未能进行强有力的惩罚,而主要依靠公共舆论的压力,技术援助和资金刺激等软性手段来实施,缺乏对于严重毁坏文化财产的行为惩罚措施。这些无异于将文化财产置于危险境地。

马赫迪案是国际刑事法院首例针对破坏历史文化宗教遗产案件做出的判决。本论文以本案为契机,研究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国内外对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文化财产保护的研究仍旧较少。而以本案为基础,对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文化财产保护进行研究,同时利用国际刑事法院的相关判决,可以对相关国际条约中的文化财产保护的条款做出更为准确的理解。其次,本案的研究对于现代国际社会的文化财产保护也更具有针对性。二战之后,非国际性地武装冲突开始频繁发生,而其对于文化财产的破坏也愈发区域严重。而本案的判决也恰恰为之后的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保护提出借鉴。最后,对于本案的研究可以提高个人和国际社会对于文化财产保护的意识。一个国家的文化财产,不仅仅记录着这个国家的文化,更多时候还承载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国民的生活,信仰与精神。而很多时候这样的文化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故而无论是提高国家亦或者是国民的文化财产保护意识将变得十分的重要。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对于本案,本案判决直至2016年才尘埃落定。国内除了一篇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刘梦瑶,彭静雅的《冲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法探讨--以马赫迪案为例》专门以本案为基础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研究外,并没有其他更多的文献对此案进行涉及。

对于本案的一个主要焦点,即在非国际武装冲突中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内很少有论文涉及该方面的研究。2009年武汉大学博士胡秀娟的《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国际法保护》文中对于国际性武装冲突、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以及占领状态中对于文化财产的保护进行区分,其中对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对于文化财产保护中,其重点分析了对于非国际武装冲突的界定、非国际武装冲突的规则体系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2016年湘潭大学硕士周露的《非国际武装冲突中对文化财产的国际法保护》文中则主要对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对于文化财产保护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对文化财产保护的国际法的规定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于完善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对文化财产保护的国际法规定的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