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机械机电类 > 工业工程 > 正文

F公司J产线生产与作业组织改进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29 15:18:01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从福特公司创造出第一条生产线起,生产线促进了制造业的极速发展。生产线平衡问题也成为人们不断研究改善的热门之一。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是很多企业采用的是粗放型生产模式,存在大量的没有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浪费现象:生产员工冗余,暂存区货物堆积,生产设备利用率不高,新产品的开发时间较长等。因此,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迎来改革的机会。本文以F公司J产线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线平衡问题和作业组织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得出改善意见,为生产线改善问题提供一个案例。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产线平衡问题是伴随着流水生产线的出现而产生的。1954年,在论文《连续生产线平衡》中美国人B. Bryton正式提出了装配生产线平衡的问题,试图通过交换各个工位间的工作元素来达到减少空余时[1]。随后,大量学者都致力于研究这个方面的各种问题并发表了很多学术上的文章。

国外对生产线平衡问题主要偏向于理论方面的研究,生产线平衡问题是典型的NP-Hard组合优化难题,针对生产线平衡问题主要有最优化方法、启发式方法和工业工程方法三种方法[2]

其中最优化方法也称为数学模型法,以1955年Salveson提出的解析法和1956年Jackson提出的枚举法为代表;启发式方法是数学模型法的延伸,以Birnie和Helgeson提出的阶位法“K-W”法为代表;工业工程法是在Taylor的工业工程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方法。

对比西方大国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科技先进,我国制造工业就显得较为落后,最优化方法与启发式方法过程较为繁琐,花费过大,且需要研究人员具备多领域扎实的知识功底。对于中国的国情较为不符合,生产中的工业工程法针对生产企业现场实际情况,在考虑企业生产成本以及改造成本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措施,不增加人力成本和劳动量,就能改善生产平衡率,因此为大多数国内企业所接受。国内许多学者也开始在工业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效果显著。

卢海洋、栗继祖两位学者收集、分析了F公司某条生产线作业现场的详细数据,发现该生产线存在的诸如瓶颈工位、各工位节拍不合理等现象,运用基础IE中的时间研究、双手作业分析、“ECRS”原则等方法,对生产线平衡进行研究分析,大大提高了生产线的平衡率[3]

蒋祖华、卓明良等应用人因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压缩机装配线的氦气检漏工位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劳动强度的原因,对企业的装配线改造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意见[4]

董娜、刘胧等运用“ECRS”原则、5W2H技术和人-机操作分析方法对S企业面膜生产线中的关键工序进行分析;并对瓶颈工序、不规则操作和不合理的动作等问题提出了改进优化方案。对比改进前后的方案,改进后的生产线效率提高了17.8%,定员减少了5人,实践证明改进效果明显[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