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20 13:02:28
历史上中国曾是加拿大在东亚最大的市场。20世纪以来中加贸易关系一波三折。自1970年两国关系正常化后,中加贸易关系日益深化,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2016年9月21日,李克强开启了对加拿大的正式访问,为中国国务院总理13年来首访“枫叶之国”。加拿大广播公司称,两国自贸协议是此次两国总理会面的重点议题之一。此外,两国还同意,到2025年实现双边贸易增长一倍的目标。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仅排在美国之后。尽管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迅速,但依旧在各自贸易总量中占据较小比重,双边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本文为进一步促进中加贸易发展出言献策。
对于中加的贸易关系研究,中外学者主要是对中加两国商品贸易方面进行探讨。国内学者中,王婧超(2007)对加拿大货物贸易政策体系进行分析,预测加拿大未来对内、对外货物贸易政策的走向;关晓红,邵韵怡(2009)对加拿大对外贸易现状与中加贸易发展前景探析,指出显示加拿大对中国出口原材料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杨国川(2010)使用贸易结合度、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经常市场份额模型等一系列指标,对中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和加拿大的贸易结合度不断提高,两国之间的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互补关系;周兴宝(2010)认为中加应扩大贸易领域以推动全球经济;张发林(2012)从劳动密集型产品、服务产品、能源产品和农产品等四个领域对中加贸易的发展空间进行分析,表明中加之间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魏浩,李粟(2012)通过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对中加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应该高度重视与加拿大在资源和技术领域的合作、加强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合作、重点开展服务贸易及服务业的合作、抓住政治回暖的机遇,积极推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武齐(2012)运用 OLS 估计方法对 1990-2009 年中加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实际利用的 FDI 的增加、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开展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对中加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具有促进作用,对中加其他产业贸易研究有启发意义;王立军(2013)通过对加拿大经济环境现状的研究,建议中国在对加贸易的过程中注意避免激起加拿大民族主义情绪;孙燕妮(2013)利用国际贸易学和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中加贸易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中加应将双方的互补优势转化成更多互利共赢的成果,全面推进中加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的观点;PER VAIZ IQBAL(2013)对中加贸易结构整合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中加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能促进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陈俊(2016)对中加商建双边自贸区的经济可行性和难点作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而国外学者Charles Burton(2015)分析了加拿大政府对中国贸易的态度,表示支持符合加拿大标准的中国贸易;Jeremy paltiel(2009)则认为加拿大学者不应该采取拒绝的态度,应与中国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学家们合作制定促进中加双边贸易的政策;Hart,Michael(2011)认为加拿大和美国在与中国的关系中所能追求的最好的贸易和经济政策是在宏观层面上的善意忽视,在必要时对私企提供有益的援助,并且坚持让中国在双边贸易过程中遵守规则,遵守承诺。
本文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
-
其他研究多数采用个别产业作为研究样本,而本文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 2005—2015 年) 全部来自联合国的商品贸易统计数库( UNcomtrade),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 SITC Rev. 3)的商品分类标准,将所有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采取此类标准所分析更为客观科学。
-
其他个别研究运用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中加贸易竞争性。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有它的局限性:当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盛行时,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所衡量的该和产业的比较优势不具有客观性,更不能用来预测一个贸易发展的模式。另外,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忽视了进口的作用。本文则通过中加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比较分析中加贸易竞争性,竞争优势指数综合考虑了进口与出口两个因素,能够反映一国某一产产业部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此外,其他多数研究往往只考虑了产业间互补性,未考虑产业内互补性,而本文通过中加贸易互补性加权指数以及中加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综合分析中加贸易互补性。
-
本文最大创新点在于通过中加贸易竞争性以及互补性定量分析来对中加经济合作及自贸区可行性进行探讨,直击阻碍中加贸易发展的痛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研究基本内容: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