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土木工程 > 正文

11.4 15.825 13.4m钢筋混凝土连续人行天桥施工图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15 15:29:20  

1.目的及意义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建立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对于发展国民经济、促进文化交流、消灭城乡差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路、桥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促进地域性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全民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桥梁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高速公路上迂回交叉的各式立交桥,城市内环线建设的各种高架桥,大江大河上的新颖大跨度桥梁等如雨后春笋,频频建成。人行天桥在交通道中的作用是为了更方便行人的出行,使行人的出行更加安全。

首先天桥的设立是出于对行人的安全的考虑。天桥和马路让行人和车辆各行其是,互不妨碍,不仅方便了行人,也使得道路交通更加通畅。从而能极大地降低交通事故率。同时天桥的设立能减少车辆和行人各自的等待时间,大大节约了因等待而造成的时间成本。另外,天桥的设立也大大减少因等待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的隐性成本,比如环境的治理和维护成本。从反面分析:在人流量和车流量比较密集的地带,比如火车站、汽车站、十字路口、商场附近等,如果没有天桥就必须要有红绿灯,而建造一个红绿灯设施的成本要远高于天桥。该成本包括:红绿灯的建造成本,运营成本,维护和保养成本以及更换电灯等材料的成本。而且,人行天桥全钢架至少能用30年,但是一座红绿灯设施的寿命要远低于一架天桥的寿命。通过交通道路中天桥的作用分析,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建造天桥的经济收益都要大于红绿灯

早期的人行天桥,多数跨越河川,湖泊,山谷和铁道。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车争路使城市交通堵塞日趋严重,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使人群与车辆双方交通流畅,人行天桥开始被人们应用在城市建设中,从而舒缓汇集于各路口的人流,提高车流的通行能力。国外人行天桥发展比较迅速,并制定了许多关于人行天桥的设计规范及规程,尤其是在美国,德国,法国,波兰,日本。以日本为例,日本规定车行道宽度须在9m以上,高峰小时车流量达1800辆的路段应设人行天桥,平均每公里应设一座。今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连续两幢或数幢大型建筑物的人行天桥在国外也很流行,如德国汉堡的天桥等。我国人行天桥行对国外发展较为缓慢,作为改善城市交通的政策而特设的人行天桥是从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人行天桥的设计方法提出要求,并制定相关设计规范。从各国规范及人行天桥因过度振动引发的工程事故而知,人行天桥的静力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已趋于成熟,而人行天桥的动力分析方法却存在很大的问题。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现代化进程,人行天桥的形式正向着轻柔、纤细、大跨度的方向发展,而大跨度的人行天桥自振频率往往很小,一旦接近行人频率,就会引发桥梁的大幅震荡。如果振幅长期过大,将影响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现阶段人行天桥的振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避免人行天桥大幅振动,国内外专业人士越来越重视人行天桥的动力设计方法。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且在实际施工技术领域也相对比较完善,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的,钢筋是一种抗拉性能很好的材料,混凝土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抗拉强度很低。根据构建的受力情况,合理地配置受力钢筋可形成承载能力较高、刚度较大的结构构件。钢筋混凝土结构所用的混凝土材料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砂,石材料,便于就地取材;混凝土可模性较好,结构构型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浇筑成各种形状的构件。同时,钢筋混凝土合理地利用了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受力性能特点,形成的结构整体性,耐久性较好,因而,钢筋混凝土结构广泛用于房屋建筑、地下结构、桥、隧道、水利、港口等工程中。在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用于中小跨径桥、涵洞、挡土墙以及形状复杂的中、小型构件等。

桥的类型可按三种方式分类。按受力体系分类,桥梁有梁、拱、索三大基本体系,其中梁桥以受弯为主,拱桥以受压为主,悬索桥以受拉为主。另外,由上述三大基本体系的相互组合,派生出在受力上也具有组合特征的多种桥型,如钢架桥和斜拉桥等。按主要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划分,有圬工桥(包括砖、石、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钢桥、钢——混凝土组合桥和木桥等。木材易腐,且资源有限,一般不用于永久性桥梁。按上部结构的行车道位置分类,分为上承式桥、中承式桥和下承式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5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微信号:bysjorg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