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斯泰尔联运服务公司仓库布局设计与优化文献综述
2020-04-11 17:53:24
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仓库布局(Warehouse Layout ) 主要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操作成本、 运输距离、 空间利用率等指标最优化的方法。仓库布局规划是从空间和时间上对仓库的新建、改建和扩建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仓库建设规划可以体现一个企业在赢得时间与地点效益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企业实力的一个标志物。更为重要的是,建设规划的合理性还将对仓库的设计、施工和运用、仓库作业的质量和安全,以及所处地区或企业的物流合理化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仓库的布局直接影响着企业作业效率和仓储作业成本。而降低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一直是企业所追寻的目标,如何使仓库的布局合理化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仓库布局规划是根据仓库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对整个仓库所有设施进行用途规划,确定生产、辅助生产、行政等场所,仓库、作业、道路、门卫等分布和确定,并对各类设施和建筑进行区别。如仓库货场编号、道路命名、行政办公区识别等。以使仓库的总体合理布局。
当下有观点认为,对仓储的布局规划理论研究已经过时。但实际上,我国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自营仓库的布局设计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仓库布局不合理,仓库空间利用率较低和仓管员的素质不高等问题。这说明我们对仓库布局的规划仍在理论研究阶段,实证研究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如何优化仓库布局,合理设计仓库货架,最大提高存储率,改善企业物流发展状态还需要深入研究。
中小制造企业自营仓库的布局设计,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仓储业务流程的需要,确定所需要的仓库空间类型,将仓库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企业决定了仓库所需要的区域后,再根据仓库布局的设计原则针对各个区域的细节进行布局规划。为了有效利用仓库的存货能力和周转货物的速度,使仓库的作业有条不紊地进行,必须对仓库进行合理使用规划,进行分区分类、专业化分工、储存和作业划分,提高仓库的效率和能力,促进仓库效率的提高。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基于现有国外研究文献分析,仓库布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仓库存储及布局策略选择方面入手。Kallina and Lynn (1976)基于公共影响提出的存储位置分配规则忽略了许多实际问题,如不同的重量或是否依赖道具,或者项目之间存在依赖关系也将产生不同的移动费用。Gu (2007), Hausman (1976), Graves (1977) 和 Schwarz (1978)比较了随机存储,专用的存储和基于类的存储,使用了这两种分析模型和仿真。Goetschalckx和Ratliff (1990)和Thonemann和Brandeau(1998)在理论上表示,基于dos的存储策略是最有前途的移动成本最小化的方法。Gray (1992)提出了一种多级分层的方法,使用模拟提供详细的产生的替代品的性能评价。Yoon和Sharp (1996)提出一个结构化的方法探索拣货系统,其中包括设计信息的收集、设计替代开发和绩效评估。Cormier ,Gunn (1996) 和 Goh等 (2001)考虑了仓库的规模问题,仓库对控制库存负责。因此,他们的模型的成本不仅包括仓库建设成本,也包括库存持有成本和补货。Levy(1974)提出分析模型来为单一产品确定最优存储大小。可以用租赁额外的空间来补充仓库。Larson and Kusiak(1995)对制品(WIP)空间分配进行研究,提出广义运输问题,并依此讨论仓库空间布局问题,最后通过实例对分析模型进行了说明。Larson etal ( 1997)在Rosenwein(1994)研究基础上,以仓库空间使用效率、 单一命令及检索频率、 平均存储水平为切入点,借助启发式算法对分级式存储策略进行研究,并通过实例就分级式存储策略与专门存储策略的效能进行对比,认为根据专门存储策略能有效地调节存储空间以满足存储作业的需求。Cormier和Gunn (1999)开发了一个关于仓库在连续时间最优扩张周期的非线性规划模型。Ito等(2002)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代理系统的仓库建模,这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基于代理的通信系统,基于主体材料的处理系统,基于代理库存计划和控制的系统。提出了基于代理的系统是用于仓库的设计和实现仿真模型的观点。Kim(2002)提出一个基于代理的系统来控制一个美容产品的仓库。除了提供通信功能,代理也使用动态实时的方式运行实体仓库。Heragu 等(2005)认为一个仓库包括五个功能区域,即接收、装运、交叉对接,储备,运送。他们提出一个优化模型和一个启发式算法来确定分配到不同的存储区域以及每个功能区域的大小来最小化总材料处理和存储成本。与所有研究相关的关键问题是,它需要原料处理的性能模型,这些模型通常相对于仓库有独立的大小或布局。研究要么验证这些模型,或者开发设计方法,明确考虑大小和尺寸在材料处理中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现状: